2025-11-04 星期二
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赣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小项目大研究 革新科学教育学习方式
曾素林 汪义芳 李洁

  为了推动科学教育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携手赣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赣南师大附中”)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政策,自2020年起,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驱动力,开拓以小项目研究为切入点的实践路径,为学生拓宽通向未来科学领域的广阔通道。

  打破学科边界,开展通识教育

  赣南师大附中立足研究性学习的小项目研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鼓励跨学科融合,将多门学科的知识点有机融入项目研究之中,让学生在应对实际挑战的过程中,能够兼收并蓄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以此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

  为确保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实施,赣南师大附中把握基准点,搭建了研究项目任务管理体系。学生选定研究项目后,学校将之细分为多个可执行的关键任务单元,该过程融合了对研究目标的深入挖掘及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准确评估。通过周期性的项目进度会议与成果展示环节,实时监控项目动态,确保各阶段工作均能如期稳定推进。在此过程中,学校重视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时间管理能力,促使他们在任务实践中不断成长。

  打破问题边界,收获多元认知

  赣南师大附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采取了“定主题+自选主题”的选题模式。学校以项目为引领,确保每一项研究不仅深深植根于学科知识之中,还强调跨学科学习的整合,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的研究兴趣,使他们在实践操作中获得丰富的多感官认知体验,从而找准科学教育的价值点。

  项目紧密贴合现实生活或科学领域的前沿趋势,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与求知欲,引导他们在实践操作中学习。确立项目的价值导向,是为了确保研究活动全过程都能紧扣核心目标推进,防止偏移主题。各研究小组享有灵活性,既可从预设的主题清单或研究方向中选取课题,亦能提出非既定范畴的选题申请,体现了对个性化学习探索的支持。

  打破知识边界,促进深度学习

  为深化研究性学习的内涵,赣南师大附中注重挖掘课程素材,确保各项选题紧扣学科核心知识展开。重视课程的实际操作性和创新性,激励学生在实践项目中活用理论知识,进行创造性思考和实践。

  在研究项目中,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构成了支撑项目研究的核心基础。为了聚焦突破点,升华课程,促进学生深度学习,首先,学校精心筛选并重构课程内容,确保其与项目研究的具体需求紧密契合;其次,依据项目的发展进程及学生的反馈信息,灵活调适课程内容,重视课程资源的创新与运用,涵盖教材、教学工具、网络平台等多个方面,旨在为学生铺设一条内容丰富、形式多变的学习路径。此举旨在保障课程内容的鲜活性和针对性,从而深化学习体验,促进学生深度探究。

  在研究活动的实践阶段,赣南师大附中充分融入信息技术元素,自主研发了一套研究性学习填报系统。该系统通过搭建线上平台与在线资源库等多元化工具,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学习素材与互动空间,使得研究进程更为直观生动。

  打破思维边界,采撷创新灵感

  在研究性学习实践中,赣南师大附中着重挖掘项目潜在的价值深度,引导学生深入实践探究。以高二年级研究性学习项目“果酒发酵产物与糖度关联性探究”为例,其问题情境的萌发源自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与思考:市场上有各式葡萄酒制品,却鲜见苹果酒或柠檬酒的身影;相反,苹果醋饮品颇为常见,葡萄醋饮品却寥寥无几。此番现象引发了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在研读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三课本时,他们了解到葡萄能够用于酿制食醋,不禁心生疑惑:为何葡萄醋在市场上较为罕见?

  在实践探索阶段,项目团队运用了生物学与化学的原理,开展了多样化的果酒酿造实验,通过提取不同果实的发酵液进行对比研究。同时,结合信息技术手段与数学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实验数据进行了系统剖析,以图表形式记录发酵进程中酒精浓度、糖分含量及pH值的动态变化。该过程见证了学生跨越多学科知识边界的整合能力,他们借助丰富的实验操作,将理论知识深度融入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

  打破校园边界,获得合作体验

  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教师团队的素质直接影响项目实施的成效,因而赣南师大附中高度重视师资队伍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学校邀请高校专家为师生举办以“研究性学习实践策略”为主题的系列专题辅导报告。鼓励教师实行跨学科协作,充分利用周边可用资源,倡导吸纳校外专业人士与本校教师共同担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以此打通学科之间的关节点,组建高效的教学协同体。

  为保障团队内沟通的高效性,学校通过举办研究性学习活动研讨会,包括周期性会议、线上研讨、任务部署与跟踪等,为指导教师与学生搭建共商调研方法及实施策略的平台。通过强化团队协作,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让学生接纳自己,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理解他人,促进他们在项目研究实践中共同进步。

  打破地域边界,实现融合成长

  通过项目化研究,赣南师大附中加强与家庭、社区及科研机构等多方面的合作沟通,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全方位、资源丰富的学习支持体系。通过社区的融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情境,增强他们的社会担当意识与实践技能;通过与科研机构的联合,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前沿的科研成果与技术动向,激发其探索与创新的火花。这种多元协同的培育模式,不仅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与综合能力大有裨益,更为其全面发展铺设了稳固的路径。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微型探究活动,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收者,而是转向自我驱动、深度思索的“小科学家”。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搭建多元化活动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舞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024年,学校荣获首批“江西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称号。2025年,学校入选“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近年来,学生在各级科创活动中屡创佳绩,包括入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萌芽赛道组)全国总决赛、荣获第九届江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萌芽赛道组“新芽嘉许奖”、“变素描iOS应用软件”获得软件著作权专利,以及在第37届、第38届江西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分别荣获二、三等奖。此外,在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全国地理科普知识大赛、中学应用物理综合实践活动、江西省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等赛事中,学生均取得了优异成绩。赣南师大附中依托研究性学习活动,聚焦小项目研究,科学教育质量显著提升,成功打造出课程改革的特色品牌,被多家权威媒体关注报道。

  (曾素林 汪义芳 李洁)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