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3 星期一
活化地方红色资源 培育职教时代新人
—— 和君职业学院“红色资源+职业教育”育人实践探索
和君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王德平、党委副书记 李兴
  校长赖章盛为学生宣讲红色故事

  和君职业学院地处赣南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自2021年建校以来,始终将红色资源作为思政教育的“活教材”,以“活化利用”为核心,探索出一条“红色资源+职业教育”的特色育人体系,为培育“又红又专、德技双修”的职教时代新人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本。

  利用丰富独特的红色资源发挥育人优势

  学校所在地赣南,是红色资源的“富矿”,这里拥有革命旧址1000余处,构成了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内涵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集群,体现出“红色资源滋润职教”的独特优势。从中央兵工厂的军工技术传承,到总供给部的后勤管理实践,从苏区消费合作社的商贸运营模式,到红军运输连的物资保障经验,这些红色历史场景与现代职业教育中的机械制造、物流管理、商贸服务、康养护理等专业高度契合,为红色资源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天然条件。

  学校周边红色资源密集且特色鲜明,形成了梓坑村红色旧址群、会昌风景独好园、于都长征第一渡的“一村一园一渡”的核心红色资源圈,是开展“大思政课”现场教学的“天然课堂”。学校与周边红色革命旧址形成了校地共生的红色资源网络——学校主校区处在留守中央苏区革命旧址群中,多个红色遗址与教学楼、宿舍楼比邻而居,形成了“半小时红色研学圈”。这种独特的区位优势,让红色资源从“远方的历史”变为“身边的教材”,学生无需长途跋涉就可以接受常态化、沉浸式红色教育。

  “活化地方红色资源”核心举措

  (一)实践“三融三促”。学校党委始终将活化红色资源作为党建工作的“根”与“魂”,通过“三融三促”机制推动活化红色资源与党建思政深度融合。

  资源融合促阵地建设:整合校内6处红色旧址,打造“薪火梓坑”红色教育基地,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将红色遗址转化为党建活动的“主阵地”。党委班子成员带头在中央军区政治部旧址讲授“微党课”;思政课教师把课堂搬到旧址群,在那里为学生讲授红色文化课;党员教师定期在红色旧址开展组织生活和“红色主题党日”活动。

  机制融合促思政教育落地:学校建立了党委领导下的红色思政工作协同机制。出台《关于加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实施意见》,将红色教育纳入党委“第一议题”学习内容,要求各党支部经常性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党员教师每人每年至少开发1个红色思政教学案例。

  活动融合促师生成长:常态化开展于都县“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合唱团、会昌岚山老兵故事宣讲团进校园活动,把“红色专题讲座”“红军后代访谈”“重走长征路”等活动纳入学校干部教师培训和学生军训计划。在42公里的“重走长征路”途中,师生们穿村走寨,最终抵达于都长征第一渡,途中模拟红军长征中的“行军—战斗—休整”场景,讲红色故事,做野外生存训练,落实群众工作任务,引领党员师生在踏寻革命足迹中锤炼党性,健康成长。

  (二)创建“红色班级”。学校积极组建红色班级,以英雄精神引领成长。先后组建以红军高级指挥员贺昌命名的“贺昌班”、以红军卫生材料厂厂长唐义贞命名的“义贞班”,引领学生学习他们的感人事迹,坚守初心使命,传承革命精神。为红色班级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开设“中央苏区史”“革命烈士事迹研读”等红色文化必修课,采用“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安排学生参与红色旧址讲解、红色情景剧排演等活动,引导学生将革命精神融入到职业实践中。“贺昌班”学生定期赴贺昌传习所开展志愿服务,“义贞班”学生则在学校康养实训中心开展“红色康养”实践,将唐义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融入老年护理服务中。

  (三)开展沉浸式研学。学校打破“课堂讲授”的传统思政模式,依托本土红色资源设计“三线多点”研学路线,通过“沉浸式体验+任务式学习”让学生在行走中感悟红色精神。一是精心设计研学路线。围绕“5公里梓坑村旧址群研学线”“42公里重走长征路徒步线”“24公里游击小道体验线”三条核心路线,开发12个研学模块。二是创新研学教学方法。开创“听、看、研、学、做”五维协同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譬如在梓坑村中央总供给部旧址,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还原红军物资分配场景;在会昌独好园,学生以《清平乐·会昌》为主题开展“诗词+历史”研讨;在长征第一渡,学生撰写《我的长征日记》,将研学感悟转化为理想信念和职业精神。

  打造高职思政教育新亮点

  (一)告别“内容抽象”,让思政教育有血有肉。传统高职思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与专业教育分离”的问题,导致学生“听不进、用不上”。学院通过红色资源的活化利用,让思政教育从“抽象理论”变为“具体故事”,从“远方历史”变为“身边实践”。一是内容更接地气。以本土红色故事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到“红色历史就在身边”;将红色精神与专业实践结合,如稀金产业学院的学生深入铁山垄中华钨矿公司旧址沉浸式体验学习,感悟“企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实现“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的同频共振。二是形式更具吸引力。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采用“现场教学”“情景再现”“研学实践”等形式,让学生成为思政教育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二)扩大社会影响力,让思政教育品牌响亮。学校红色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成为区域内高职思政教育的优秀示范。2024年,学校牵头成立的“薪火梓坑·红韵天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联盟,带动会昌县11所中小学开展红色教育,联盟成员白鹅初中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25年,学校“1.5+1.5”产教融合模式被《江西省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推广,其中红色基因融入职业教育的经验被作为典型案例收录。

  构建“资源—实践—育人”职教生态

  (一)资源转化:让红色资源成为教学内容。学校注重将分散的红色资源转化为系统化的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本土红色资源中的思政元素。针对中央消费合作总社,提炼“诚信经营”的职业伦理;针对红军运输连,总结“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形成《赣南红色资源思政元素图谱》,为课程融合提供理论支撑。系统整合课程内容,将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双体系。在思政课程中,“思想道德与法治”开设“苏区精神与职业道德”专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设置“中央苏区的治国理政实践”章节;在课程思政中,“稀土材料技术”课程结合“中华钨矿公司”历史,讲述蕴含的红色革命精神。

  (二)实践落地:让红色精神转化为行动自觉。学校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校内+校外”“常态+专项”的实践活动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校内实践以“红色社团”为载体,成立“苏区精神宣讲协会”,下设讲解队、山歌队、情景剧表演团,学生以多样的形式传播红色文化;校外实践以“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为主要形式,组织学生赴红色景区担任讲解员、赴乡村开展“红色文化下乡”活动、赴企业参与“红色+职业”实践。

  (三)育人见效:让红色基因提升人才综合素养。在红色基因的传承影响下,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技能认证通过率高达95%,近年来,学校已向江西金力永磁、赣州晨光稀土等多家重点企业输送1200多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省级及以上职业技能大赛中,学校学生获得30余项奖项,在2025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中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毕业生凭借“上手快、技能实”的过硬本领广受企业赞誉。学生精神面貌好,有自信、有涵养、有活力的气质广受好评。

  和君职业学院活化地方红色资源、开展思政教育、培育职教时代新人的探索实践,一是坚持“校地共生”,激活本土红色资源。建立校地协同机制,共同开展红色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让本土红色资源成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二是坚持“产教融合”,实现红色资源与职业教育双赢。让红色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既传承了红色基因,又提升了学生职业素养,实现“红色育人”与“技能育人”的协同发展。三是坚持“学生主体”,创新沉浸式教育形式。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单向灌输”模式,让学生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实践者”,在参与中深化认知、提升认同。

  未来,和君职业学院将继续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活化利用红色资源,让思政教育“活”起来、“实”起来、“亮”起来,努力培育出既具备精湛技能又拥有坚定理想信念的职教时代新人。

  (和君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王德平、党委副书记 李兴)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