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学前周刊·保教
2025-11-02 星期日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扎根红色沃土 创新“大思政课”育人模式
刘明涛 叶华光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扎根红色沃土,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思政课的育人目标为牵引,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逐步探索具有职教特点、区域特色、时代特征的“大思政课”育人模式。

  红色铸魂:建强“理论教学主课堂”

  学校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用足用活本土红色资源,推动红色资源精准融入课堂教学并转化为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和优化思政课的教学供给。

  分类融入红色资源,提升资源开发的针对性。学校聚焦思政课的核心目标,对红色资源进行分类发掘与有机融合。例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融入蕴含“坚定信念、改革创新”等元素的红色资源;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蕴含“爱国奉献、崇德守法”等元素的红色资源。

  分形转化教学资源,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学校整理富含红色元素的诗歌、故事、歌曲、影视、剧本,对接课前导学、课中研学、课后拓展3个基本教学环节,构建“5×3”的助力教学矩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能力建设,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支撑性。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学校大力实施“三师”建设工程,以“思政良师、时政讲师、人生导师”为目标,建设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力、理论阐释力、课堂驾驭力、科学研究力”,为建强思政课提供有力支撑。

  思专融通:构建“课程思政辅课堂”

  学校坚持以思政课的价值体系引领专业课建设,构建思政元素体系,创新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相得益彰的方法,健全考评机制,推动课程思政教学落到实处。

  构建以“三色精神”为主的思政元素体系。学校坚持“以红色精神育红心”,引导学生坚定信念,爱党爱国。坚持“以橙色精神育爱心”,引导学生向上向善,关爱社会。坚持“以蓝色精神育匠心”,引导学生执着专注,精益求精。

  创新“六入”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学校对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进行分类研究,总结提炼出“问题导入、历史切入、案例嵌入、故事介入、榜样引入、训练融入”的课程思政教学新方法。以专业(群)为单位,建设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编制指导手册,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资源保障和规范指引。

  完善“五有标准”的课程思政考评机制。学校依据教学规范,完善“人培方案、专业教学、实验实训、课程考核、教师考评”全链条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考核标准。建立“学校—学院—专业群—教师”四级考评机制,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全面落实。打造“工作坊—互学堂—训练场”等互学提升平台,推动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有效互动。

  多域协同:着力用好“社会大课堂”

  学校坚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理论联系实际、融入实际,进而回归实际,形成“理论—实践—认知—信仰”的优质循环,不断夯实思政实践的价值支撑。

  打造“红色沉浸实践课堂”。学校依托“红馆—红园—红廊”实践场景,全面实施“观感研学—传承拓学—弘扬践学”三阶渐进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根基、传承优秀文化、汲取奋进力量。

  打造“红色浸润网络课堂”。学校坚持以思政课的底层逻辑为构架,不断丰富和优化红色文化教学资源库,打造“易学、适学、乐学”的在线思政课。设立每学年2学分的网络思政专项课程,建立网络学分认定制度,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在线学习,推动网络思政与思政课主课堂的深度融合。

  打造“红色传承活动课堂”。学校依据学期特点和学情变化,调整“红色传承活动课堂”的内容。大一阶段,对接“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二阶段,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开展励志成才教育;大三阶段,依托“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打造“红色社会课堂”。学校以助力老区振兴为主题,通过追寻红色足迹,重温红色故事,全面推进“行走的思政课”常态化开展,引导学生赓续红色血脉,钻研专业知识,助力老区振兴。

  未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将不断完善“大思政课”育人模式,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刘明涛 叶华光)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