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30 星期四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四维融通 构建职业教育场馆育人新模式
张存贵 平和光

  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通过构建“职教文化为魂、思政赋能为核、培养培训为体、多元协同为纲”的场馆育人模式,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实践路径,为全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吉林方案”。

  铸就职业教育文化育人根基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以“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为核心理念,系统铸就了职业教育文化育人根基。2006年,学校创建了全国首家现代职业教育史馆,通过380余张历史图片、500余件文献实物,全景式展现了从远古技艺传承到现代职业教育的完整发展脉络。该史馆不仅成为职教文化理论研究的策源地,更通过定期开展职教史教学活动,引导师生深入理解职业教育的历史渊源与发展逻辑。

  2012年,学校与吉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等合作,在吉林省博物院举办了中国职业教育史展,依托历史图片、文献实物,系统展现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伟大成就,吸引全国30余万职教师生参观学习。同年5月,学校承担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中国职业教育成就展览的设计工作,该展览成为展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

  历经20年发展,学校建成的中国职业教育博物馆已形成“实体馆+数字馆+文献中心+传播平台”的立体架构。实体馆设有16个展区、3个专题馆,收藏实物文献超600件;数字馆实现了展课融合,年访问量突破百万,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增强了参观者的沉浸式体验;文献中心涵盖12个数据系统的36个模块的数字百科全书,为学术研究提供了资料支撑。2020年,中国职业教育博物馆迁址长春职教园区,投资3.5亿元打造了2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场馆,构建起“政府部门推动、多元协同、馆校一体”的文化育人共同体。

  在文化资源整合方面,学校深入探索职业教育技术技艺传承的长久性、产教合作办学的融合性、根植区域的地方性等属性,系统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行业文化、专业文化、优秀地方文化、人物文化、校园文化七大领域资源,形成特色鲜明的展陈集群,使参观者在沉浸式体验中增强职业认同和文化自信。同时,学校又成立了中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博物馆,该馆成为记录中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发展历程、赋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

  构建思政赋能的育人生态

  学校将思政教育深度融入场馆育人全过程,构建了“场景化思政”育人生态。中国职业教育博物馆围绕“四史”教育主线,开发“红色职教”“大国工匠”等思政课程,通过实物展陈与数字技术融合,生动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职业教育发展的光辉历程。例如,在“黄炎培与中华职教社”课程中,学校教师通过史料研读、情景再现,培育学生“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职教精神。

  2022年,职业院校“同上一堂思政大课”在中国职业教育博物馆中拍摄,通过实物展陈、历史场景呈现、现场互动等形式,生动展现新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体现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3000万名师生同步收看,产生强烈共鸣,实现了思政教育从理论灌输到情感共鸣的转化。

  在课程开发方面,学校成立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7类课程体系建设指南,开发了28门课程的教学方案,形成16门省级示范课程与23门校本课程。例如,“新时代劳模精神”课程通过访谈劳模、实地考察等方式,培育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活动模式突出“沉浸式、参与式、体验式”特色,通过“研学制”组织学生参与文物整理、档案研究,通过“访问制”开展专题探究、实地调研,通过“体验制”进行义务讲解、岗位实践,通过“研讨制”组织跨校辩论、学术交流,形成“探究实践、自主体验、系统多样”的育人模式。

  打造培养培训结合的育人体系

  学校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局限,打造了“馆校一体”培养培训体系。

  在人才培养层面,开发了模块化场馆课程,将博物馆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形成“展教融合”的课程体系。例如,“红旗工匠馆”开设“汽车制造工艺”课程,通过实物展陈、互动体验、实践操作,使学生了解汽车制造工艺的发展历程与技术要点。

  在实践育人层面,学校组织学生参与职业场景实践活动,在真实环境中提升综合素养。例如,开办“工匠精神实践营”,组织学生深入企业一线,跟随劳模、工匠学习技能,体验职业精神;开展“职业体验日”活动,邀请中小学生走进中国职业教育博物馆,通过职业体验、技能展示,培养职业兴趣与职业认知。

  在教师培训层面,学校依托中国职业教育博物馆建立国家及省级培训基地,通过“国培”“省培”项目提升了职教师资的文化育人能力。2018年以来,学校累计开展集中培训100余次,培训教师2万余人次,涵盖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通过培训,教师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更深化了对职教文化育人理念的理解与认同,形成“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双轮驱动”的育人格局,该模式既强化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又培育了一批既懂专业教学又善文化传承的“双师型”教师,实现了德技并修的育人目标。

  构建多元协同育人共同体

  学校创新体制机制,构建了“政府部门主导、学院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协同育人共同体。在管理层面,成立由合作院校、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等组成的中国职业教育博物馆理事会,制定建设章程,规范管理机制。理事会下设课程建设、教学指导、评价督导等委员会,分别负责课程开发、教学实施、质量评价等工作,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

  在实施层面,学校建立了“一核多点”的场馆网络,推动合作院校建设特色专业展馆。例如,与吉林省职业院校合作建设“远东铁路馆”“都市职教馆”等,形成专业化、差异化的育人节点。这些展馆丰富了育人载体,更通过资源共享与协同联动,提升了职业教育的文化影响力。

  在服务层面,学校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职教文化,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等方式,传播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经验与文化理念。例如,中国职业教育博物馆作为国家商务部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接待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官员研修,成为中国职业教育文化对外传播的窗口。

  经过20年实践,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场馆育人模式取得显著成效,博物馆累计接待学生超21万人次,数字馆年访问量超百万,连续3届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教师团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职教文化为魂、思政赋能为核、培养培训为体、多元协同为纲”的场馆育人模式,推动其不断创新发展,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张存贵 平和光)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