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30 星期四
学术引领 多维融合 科普创新
——韩山师范学院着力探索非遗传承新模式
庞飞 张晖英 鄞嘉川 何林

  韩山师范学院作为一所扎根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已逾百年的省属师范院校,始终将服务地方文化传承与建设视为重要办学使命。依托潮州深厚的文化积淀与师范教育特色,学校将地方文化传承融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全过程,逐步构建了以学术研究为引领、教育实践为载体、社会普及为目标的“非遗传承韩师模式”。该模式立足地方文化场域,结合师范院校功能,系统推动非遗从专业研究走向公共文化,从校园课堂融入社会教育。

  探索非遗传承有效路径

  (一)学术研究为基:构建潮学体系,深化非遗理论。学校依托“潮学研究院”“新时代潮州文化传承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平台,以“潮学”为核心,整合历史、文学、艺术、民俗、食品等多学科资源,以《潮学研究》为潮学研究的重要学术阵地,系统梳理潮州非遗的历史脉络、文化内涵与技艺特征,从多维度探讨非遗的活态传承路径,已经编纂完成《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丛书》《潮人文化丛书》《中国潮州非遗技艺》等系列专著与教材,这些成果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也为非遗保护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教育实践为体:构建“非遗+”育人体系。学校将非遗传承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课程—工作室—实践基地”“三位一体”教育模式。

  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开设“何以潮州——潮州非遗传承与实践”和省级在线开放课程“舌尖上的潮州菜”等校本课程,有效推动非遗传播。

  大师工作室机制方面,设立6个非遗大师工作室,聘请国家、省级非遗传承人驻校授课,实现技艺传承与创新并重。

  实践平台拓展方面,建成潮州非遗研习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陶瓷手工技艺)、潮州菜传承与创新中心等实体平台,集展示、教学、体验、研究于一体,成为校地协同、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

  (三)社会普及为用:构建“高站位、低门槛、重实效”的科普机制。学校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公众”为原则,推动非遗从学术研究走向公众生活。

  常态化活动方面,借助“潮学沙龙”和“潮学研习社”微信公众号等学术交流平台与新媒体平台,推进潮文化传播。

  跨界融合方面,推动非遗与美育、思政、红色文化等融合,如剪纸作品《潮风百韵·一剪千华》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展现非遗在当代艺术表达中的创新活力。

  社会服务延伸方面,开展“潮州文化进社区”等活动,拓展非遗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增强文化认同与社会凝聚力。

  构建“智慧非遗·全域科普”新生态

  基于现有基础与时代需求,韩山师范学院将以“智慧化、体系化、国际化、生态化”为方向,进一步构建“智慧非遗·全域科普”新生态。

  (一)建设“潮州非遗数字资源库与智慧平台”。推动非遗资源的数字化采集、存储与传播,构建集文献、影像、音频、3D模型于一体的“潮州非遗数字资源库”。开发“智慧非遗”APP或小程序,提供在线课程、虚拟展馆、互动体验等功能,实现非遗资源的全域共享与智能推送,提升科普覆盖力与影响力。

  (二)构建“非遗传承—创新创业”融合机制。设立“非遗创新实验室”,鼓励师生开展非遗IP开发、文创产品设计、数字艺术创作等项目。推动非遗与设计、传媒、旅游等产业对接,打造“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教育”等融合模式,形成“以创促传、以产养研”的良性循环。

  (三)推动“潮州非遗教育体系化与标准化”。编写适用于大中小学的《潮州非遗通识教材》,实施“非遗师资培训计划”,培养兼具技艺传承能力与教学能力的非遗教育者。探索“非遗素养等级认证”,建立学习成果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四)深化“潮州非遗国际传播与交流”。依托“一带一路”潮汕文化研讨会、国际潮学研讨会等平台,推动潮州非遗走向世界。与海外潮人社团、高校、文化机构合作,设立“潮州文化海外传播中心”,开展非遗巡展、工作坊、学术对话等活动,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五)打造“潮州非遗生态社区”。以韩山师范学院为核心,联动潮州市政府部门、社区、企业、中小学等主体,构建“非遗传承共同体”。建设“潮州非遗街区”“非遗生活体验馆”等实体空间,推动非遗融入当代生活,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

  韩山师范学院在非遗传承方面已初步形成“学术引领—教育融合—社会普及”“三位一体”的“韩师模式”。未来,学校将继续以“智慧化、体系化、国际化、生态化”为路径,推动非遗从“保护”走向“活化”,从“传承”走向“创新”,为潮州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贡献高校智慧,也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非遗传承与科普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庞飞 张晖英 鄞嘉川 何林)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