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定学院数据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倾心向党、倾情育人”党建品牌为统领,构建“党建+数智”融合模式,将红色基因融入学科特色、育人实效落在实践一线,走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三全育人见行见效的特色路径。 品牌筑基:明确“双倾”定位,让党建方向“明”起来 学院立足学科特点,明确“倾心向党”“倾情育人”“双倾”定位,构建“五个一”育人体系,让“红色信仰”与“数字技能”相结合。 把握政治方向,打造“信仰·方向”信念夯实工程。聚焦理论武装强基铸魂,筑牢师生理想信念压舱石。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依托议事机制与党支部理论学习,每年开展20余次专题学习,推动理论学习从“读文件”向“议发展”转变,将党的教育方针精准转化为学院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 锚定育人使命,打造“责任·担当”双融双促角色塑造工程。立足学院学科特色,以“实践赋能+专业践责”深化师生使命担当。依托“大数据服务协会”“算法俱乐部”,组织师生参与智慧社区数据调研、乡村数字建设帮扶;在消防科普、敬老服务中融入数字化工具,以技术优化服务、用算法解决问题,实现“专业技能”与“社会责任”双提升,将学科优势转化为育人实效与服务成果。 聚焦榜样引领,打造“标杆·示范”育人工程。紧扣学院育人目标与数字专业优势,以“身边典型树标杆”构建“党员带头、师生紧跟”生态。教师党支部书记何广东深耕“党建+双创”,用数字技术破解教育管理难题,牵头开发三大云平台,为学校节约经费20余万元,获省“先进德育工作者”等荣誉;学生党员石若涵发起“党员服务1+1”,带领50余名同学攻克编程难题,获“省级三好学生”“国家奖学金”,以榜样力量激发奋进动能。 融合破题:打造“数智+党建”模式,让业务发展“强”起来 学院党总支避免党建与业务“两张皮”问题,将党员先锋作用落在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社会服务等关键环节,以“代码思维”破育人难题,以“数字技术”提党建效能。 教学改革有“深度”。教师党支部牵头推进课程思政,构建“内容+主体+形式”三维体系。在数据结构与算法等课程中融入“科技报国”案例,开发“保府微心愿”党建信息化帮扶小程序;2门课程获评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个案例入选校级典型,教师党支部书记主持的“数据结构与算法”获批“省级创新创业课程”,实现“思政+专业”双向赋能。 专业建设有“力度”。党员教师带头深化产教融合,联合中科曙光、东软睿道等企业共建“IDC人才实训基地”“协同育人项目”,组建特色班级12个,引企业项目进课堂;牵头申报的“传感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获批省级创新联盟,承接保定市“电动汽车充电站选址决策研究”课题,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地方发展“数字引擎”,教师获批多项省级、市厅级项目。 社会服务有“温度”。依托学科优势开展“数智助老”“数智同行”志愿服务,党员师生走进春辉养老院、王庄路社区,累计服务1689小时,助500余名老人学会智能手机操作,563名学生在课业辅导、社区美化中练就本领。 育人见效:构建“三全育人”体系,让成长底色“红”起来 学院以党建为引领,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形成“入学启蒙、学业赋能、毕业升华”闭环培养链。 全员育人聚合力。构建“教师+家长+企业”协同育人网络,教师党员在省级教学创新大赛中屡获特等奖,将师德师风融入课堂;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做家务、知家事”实践,200余名学生分享感悟;邀请企业导师参与课程设计,小米科技、百度等年提供实习岗位50余个,实现“学校育德、家庭育情、企业育能”。 全过程育人重实效。入学开展“课前讲英雄”“入党启蒙教育”,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学业阶段实施“大数据+资助”,精准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毕业阶段发扬奉献精神,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累计向西部输送支教生50名,多名学生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读研或考取公务员,整体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 全方位育人显特色。以“第一课堂打基础、第二课堂强技能、第三课堂塑品格”为框架,打造“数智”育人生态。汇智工作坊、数学建模协会每年组织编程沙龙、科技文化节等活动30余场;学生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赛事获奖,“环鼎云智水暖毯”项目获全国铜奖,实现“以赛促学、以创育人”;组织参观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拍摄“献礼新中国成立75周年”微视频,让红色基因融入学生成长血脉。 从“代码敲出报国志”到“数字赋能民生事”,学院党总支始终以党建为魂、育人为本、数智为翼。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党建+数智”融合模式,为培养更多“德业兼修、知行并重”的应用型人才不懈奋斗。 (李红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