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30 星期四
筑牢心理健康防线 夯实立德树人根基
——四川旅游学院构建协同心理育人模式
宋若瑜 王鹏 何照

  四川旅游学院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刻把握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与学生成长需求,创新构建“7+N”学生管理机制下的协同心理育人模式,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被动应对走向主动防护,从单一干预升级为系统治理,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定经验。

  精准画像,“7+N”破解心理风险识别难题

  学校深入践行“以生为本”育人理念,系统构建“7+N”学生管理机制,围绕思想、心理、身体、生活、学业、情感、家庭7个基础维度,拓展职业规划、社交技能等N类内容,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框架,实现对学生成长状态的精准把握与动态跟踪。一是精准识别,通过为每名学生建立个性化台账实现“一生一策”,实施ABCD四级动态定级,依托定期更新的台账数据和多源信息研判,精准识别多维度风险叠加情况,动态掌握学生发展情况,破解心理风险识别难题。二是协同响应,针对风险叠加预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提前预判,学工部与二级学院牵头协调,教务处、保卫处、后勤服务中心等多部门协同联动,形成“筛查—研判—介入—跟踪”的闭环管理。面对突发性心理危机,能够快速提取关键信息,实施精准干预,大大节约了信息收集时间。三是预防为先,各层级定期组织研判,通过核心信息精准识别学生心理风险并及时有效跟进,推动心理预警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

  该机制将心理健康预警与学生思政工作深度融合,形成集精准识别、协同响应、预防为先于一体的工作格局,不仅夯实了思政工作基础,更实现了心理风险的早发现、早干预、早化解,为构建系统性、专业化的大学生心理防护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暖心护航,构建“五个一”心理危机管理模式

  学校创新建立“五个一”心理危机预防管理模式,围绕“一名辅导员、一名心理教师、一个应对方案、一套心理台账、一名联络同学”建立协同工作单元,打造集专业干预与人文关怀于一体的全方位格局。各主体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辅导员负责统筹协调与家校沟通,通过定期走访、深度交流,与学生建立稳固的信任关系;心理教师发挥专业优势,开展精准评估与深度疏导;联络学生提供日常陪伴与信息反馈,形成生生相助的良性互动局面,三方协同制定并执行个性化干预方案,依托动态更新的心理台账实现全过程可追溯、效果可评估。

  该模式兼具专业性与人文性,既筑牢了校园心理安全的防线,又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深厚情谊,为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彰显了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温度与深度。

  融合育人,“三位一体”构建心理培育长效机制

  学校着力构建“课程+活动+队伍”“三位一体”育人体系,推动心理健康工作从危机干预向积极培育延伸。课程建设方面,开设“幸福心理学”“旅游服务情绪管理”等特色课程,将“党史中的心理韧性”“文旅服务心理案例”等有机融入到教学中,强化价值引领。活动体系方面,持续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心理知识竞赛”等品牌活动,开展“心阅读”“心旅程”“心分享”等系列团体辅导,各二级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开展“诗意晰心”“阳光花园”等特色项目,3年来累计开展活动1661场,参与学生逾6万人次,实现心理育人全覆盖。队伍建设方面,协同八大主体,即以寝室长、心理委员、心理骨干为主的三大学生主体和以辅导员、舍监、二级辅导站教师、课程教师、专兼职咨询教师为主的五大教师主体,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全生态链。

  通过系统化构建课程、活动与队伍,学校形成了从危机干预到积极引导、从知识传授到行为养成的心理育人新生态,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注入持续“心”动能。

  成效显著:心理育人成果示范作用彰显

  四川旅游学院“7+N”学生管理机制下的协同心理育人模式自实施以来成效显著。学校已成功干预心理危机学生66人次,2022年起持续保持学生非自然死亡事件零发生,学生心理健康满意度达97.8%。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先进典型,近4年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类奖项2000余项。心理育人队伍获得省级教学比赛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心理育人工作经验多次被多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并在全国百余所高校推广应用。此外,学校积极发挥体系辐射功能,组织教师赴偏远地区开展心理帮扶,参与国家及省级心理援助热线服务,助力基层中小学校构建心理预警机制,实现了育人成效与社会服务的有机统一。

  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践行育心与育德相统一的理念,持续深化心理育人体系内涵建设,拓展心理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融合路径,为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宋若瑜 王鹏 何照)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