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为了培养适应数智时代需求的应用型管理人才,梧州学院管理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三全育人”与产教融合双路径,以“思政融入+专创融合”为抓手,突出“思政素质+数智能力+专业能力”三维培养,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赛教融通育人体系,为地方高校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模式。 构建阶梯式竞赛体系 实现赛教深度融合 学院系统构建了“学院—校—省—国家”四级阶梯竞赛体系,以“基础实训→专业竞赛→创新创业实战”分层递进,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良性循环。这一创新体系的确立,使学科竞赛从少数学生的“特长展示”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能力练兵场”。 竞赛类别设置体现多元化和前瞻性等特点。学院不仅组织学生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创新创业赛事,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等专业赛事,更前瞻性地鼓励学生参加“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正大杯”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等数智化赛事,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的竞赛格局,全面对接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 打造专业化指导团队 提升竞赛育人质量 指导团队的专业化建设是竞赛成果的重要保障。学院组建了由20名企业专家、30名校内骨干教师构成的“竞赛导师库”,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校企协同的竞赛指导团队。这支团队竞赛育人能力突出,获得“国家优秀指导教师”称号15人、“自治区级优秀指导教师”称号9人,为竞赛成绩的取得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在专业团队的悉心指导下,学院竞赛成绩斐然。近年来,学生团队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等国家学科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27项、三等奖14项,展现出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出色的实践能力。学生团队在2024年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突破学校历史;在2023年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企业运营仿真赛项中,获得国家三等奖1项和省级一等奖3项,充分彰显了学校赛教融通改革的成效。 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院以“校企联动、科教融汇、专创融合”为核心,依托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构建“专项实训—综合实训—创新创业训练—跨专业综合实训”“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这一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促进,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 学院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设为必修课,在“创业学”“创新管理”等多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模块,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嵌入式”,确保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每学年受益学生达600人次。近5年,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27项、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26项,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110余项。其中,有3名学生参与的“新发展阶段广西工业振兴对策研究”获得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学院创新创业模式品牌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地方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3345’生态模式构建与实践”以及“数智时代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管理类‘双强型’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已在广西10余所高校推广,形成了显著的区域影响力和示范效应。 数智技术与学科竞赛深度融合 塑造学生的数智素养 学院积极推进数智技术与学科竞赛深度融合,构建了以AI大数据实验系统和虚拟仿真平台为核心的智慧竞赛体系。学院通过引入“企业运营仿真”“商业数据分析”等数智化竞赛项目,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数智素养,为培养适应数智时代的应用型管理人才探索出新路径。 经过7年的探索实践,梧州学院管理学院形成了以“竞赛体系阶梯化、指导团队专业化、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化、成果转化实效化、数智赋能全程化”为主要特征的赛教融通“梧院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更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展现了重要价值,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其成功的实践证明,赛教融通不仅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更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江永浩 李守亳 乐小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