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9 星期三
鞍山师范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
创新文学传播路径 推动文学教育发展
于宏伟

  文学是社会发展的精神纽带,是集体记忆和民族情结的重要载体。构建新时代文学传播新格局,能够进一步激活文学的核心价值,不断充盈个体的内心世界,实现精神滋养和情感共鸣,增强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增强公众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鞍山师范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始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深入挖掘文学传播的教育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创新文学传播模式,主动探索文学传播与育人目标相融合的创新路径,将人才培养扎根在文学的大地上,推动文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以文学为媒

  优化专业布局,培育时代新人

  人文与传播学院始终秉承“以文学为媒,助青年发展”的育人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一是凝练专业特色,凸显育人优势。人文与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其立足人文与传播学院“地方性、师范性、应用型”的总体办学定位,着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应用能力,注重学生文学感悟能力、文本分析能力、审美鉴赏评价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中国语言文学为主干学科,以“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学概论”等为专业核心课程的育人体系。同时,人文与传播学院以文学类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为突破口,发挥科技创新赋能作用,不断创新育人方式,融入课外阅读实践、古诗文背诵、三笔字训练、作品创作、演讲等方法,探索“阅读·创作·应用”全方位、全过程的人才培养路径。二是注重跨学科教育,打破文学传播界限。人文与传播学院增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主动对接数字化信息化的变革趋势,推动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和新媒体专业的创新发展,让学生在深耕文学领域的同时,增强跨媒介应用能力,让文学传播与现代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以平台为载体

  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传播新生态

  人文与传播学院致力于开拓文学的多重价值,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文学传播新生态,让文学传播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扩大文学的社会影响力,激励更多文学创作者投身于文学事业建设。一是搭建校内传播平台。人文与传播学院设有文学经典传播工作室,旨在推动文学经典的创新发展,集教师教育、文学传播、文学创作和社会服务于一体,在教学、写作、传播等方面进行探索,让文学“活”起来。人文与传播学院创办学生社团——大地文学社,以“以文会友,以文辅仁”为宗旨,主张将热爱文学的学生聚集起来,为青年学子提供文学交流的平台。大地文学社定期组织文学诵读、作品研讨与交流活动,如“访诗听风雅,花韵染人间”诗词采访活动等,还创办了《大地》杂志,被全国高校文学社团联合会评选为优秀校园文学期刊,用优质的文学内容吸引了众多文学受众,起到了积极的文学传播效果。二是建立校外传播阵地。与鞍山市博物馆、鞍山市朗诵艺术协会、鞍山市静轩书法学校等开展合作,并在校内成立鞍山市朗诵艺术协会大学生学会,举办“静轩书法讲坛”,让学生在朗诵中感悟文学经典的魅力,切实提升学生的文字书写素养。

  以实践为导向

  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助力文学多维传播

  人文与传播学院注重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切实开展文学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对文学的认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让新时代文学根植祖国大地,不断释放潜能。一是以赛促传。人文与传播学院组织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赛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创建良好的人文氛围。如举办汉字英雄、诗词楹联大赛、成语大赛、诗词大会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赛事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二是用好社会大课堂。人文与传播学院构建系统的校外实践体系,以校内文学创作中心为基础,培育学生的创意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以校外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为延伸,实现教学到实践的递进式发展,持续打造文学传播新场景,既保证了育人的实效性,又拓宽了文学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如人文与传播学院以暑期社会实践为契机,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活动,用讲授经典文学的方式助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领学生深入鞍山市西长甸小学,重新解读《西游记》等经典文学作品,并用情景剧形式演绎《雷锋日记》中的经典场景,潜移默化地传播雷锋精神,传播文学经典。

  以科研为指导

  打造特色科研项目,提供理论支持

  人文与传播学院重视科研创新,鼓励教师对中国文学理论、中国文学现状及历史等进行系统全面研究,以优质的科研项目成果助力文艺创作事业的繁荣发展。如2018年鞍山师范学院教学建设与改革普通项目“现代文学课程微信移动导学教学平台的设计与构建”的成果,直接反哺于教学活动,进一步丰富了文学育人的内容与形式,为文学传播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学术指导。此外,人文与传播学院注重红色文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将文学传播与地域文化紧密结合,依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以红色工业文学为切入点开展研究工作,其中“红色工业文学与钢都文化”获批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2021年重大项目,让红色工业文学更加深入人心,让红色基因不断传承。

  以创新为驱动

  发挥数字化赋能作用,开辟文学传播新渠道

  人文与传播学院主动适应数字化技术的创新发展,不断尝试数字化赋能文学传播的新方式,立足时代发展需求,让文学传播更加生动形象。人文与传播学院创建了“现文经典导学”公众号,以阅读为本,为学生打造文学经典作品线上阅读阵地,发布现代文学经典作品朗读的音频及相关作品的研究性文章,让学生在深度阅读的基础上,对文学经典作品进行多维解读和学习,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传播文学的积极性,培育学生的科研素养,增强学生研究文学经典的能力和水平。人文与传播学院发挥朋辈效应,打造系列现代文学经典导读活动,让学生深入剖析不同文学作品,真正形成了“学习—传播—互动—创作”的闭环空间,让广大青年学子乐于学习文学、敢于创作文学,让文学传播更有温度。

  (于宏伟)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