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大学生态学院和热带农林学院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海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生)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的资助下,聚焦林学和生态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紧抓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机遇,构建“国家公园+”人才培养新范式,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作为核心教学场景,成功探索“任务立标、实践创能、全程参与”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助力实现海南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 探索党建引领下的师生服务国家公园模式 生态学院和热带农林学院将党支部建在教师团队上,每年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部门党支部开展党建交流活动,共建“合作育人基地”。依托党建促进业务发展,教师深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调研,了解国家公园建设需求,围绕热带雨林保护共商合作,形成可落地的项目任务。5年来,学院获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项目百余项,合同经费近6000万元。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项目为研究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真实场景和案例。教师团队在项目攻关中同步提升科研与教学能力,多份热带雨林保护、国家公园建设及海南长臂猿保护建议报告被相关部门采用。党建活动成为教师教学和研究生培养的“发动机”。 将服务国家公园建设贯穿研究生培养全环节、全过程 一是重构课程体系。生态学院和热带农林学院建立“热带雨林保护+专业课程”矩阵,设置“必修+选修+实践”三维课程模块,将热带雨林学、国家公园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热带林业生物资源学、林业资源调查技术与方法实践等19学分的课程融入研究生培养方案。把好“开题—中期—答辩”三阶段质量监控关,近5年,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的契合度在80%以上。 二是创新育人模式。生态学院和热带农林学院将热带雨林保护与课程思政育人、科技育人和实践育人有机融合。将服务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可持续发展理念等融入课程思政案例库,利用好专业课教学“主战场”,引导学生热爱专业、崇尚科学、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精神和刻苦奋斗精神。学院构建“科研项目—学位论文—创新课题”科技育人体系,学生主持省级以上课题44项;在“合作育人基地”开展课程实验、科学研究、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动手的能力,锻炼其不怕苦、不怕累的优良品质,塑造其保护热带雨林的情怀。 构建“三位一体”实践创能模式 一是“走向基地”强技能。3000人次学生走进“合作育人基地”,与护林员一起开展海南长臂猿监测、植物调查、栖息地恢复、森林巡护、森林碳汇实验等;生态学院和热带农林学院在五指山、吊罗山、霸王岭建成600余个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及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网格监测样地,将其作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平台;学院创新建立了长臂猿年度档案,为海南长臂猿保护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通过基地沉浸式技能培养,学生掌握了实验设计、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技能,在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农业与森林气象学》)、Forest Ecosystems(《森林生态系统》)、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土地退化与发展》)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研究生Saraj入选“全球2%顶尖科学家”榜单。 二是“走向社会”育情怀。生态学院和热带农林学院创新“雨林讲堂+科普创作+社区服务”模式。利用寒暑假和重要节日(如全国科普月、国际长臂猿日等),组织800余人次研究生走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周边社区、中小学校和企业,围绕社区生计、热带雨林保护开展“雨林讲堂”、话剧展演、卡通绘画等活动,获评2020年全国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制作科普视频《海岛猿学》《雨林秘境》等,全网传播量超300万次;走进企业开展热带雨林保护规划、生态恢复生产实践。通过以上社会实践活动,研究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三是“走向国际”拓视野。生态学院和热带农林学院与加拿大UBC大学等国际高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每年选派20名优秀研究生开展联合培养或暑期交流活动。学院积极参与国际研讨,实地考察演习林场,与当地师生面对面交流森林康养、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等话题,拓展研究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其交流能力。 海南大学生态学院和热带农林学院创新构建“任务立标、实践创能、全程参与”模式,将生态文明建设任务需求与研究生培养目标有机结合,并贯穿人才培养的全链条、全过程;通过基地、社会和国际实践路径,实现了课程思政育人、科技育人和实践育人,可操作性强,是培养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高层次人才的有效模式,值得推广和应用。(龙文兴 龚文峰 孙延菲 程毅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