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济南电子机械工程学校的校园实训基地里,一群师生正围着一架银灰色的无人机原型机屏息凝神。随着无人机团队技术指导教师的一声“启动”,这架由校企联合研发的抗低温可变轴距无人机缓缓升空,机身上的恒温指示灯在寒夜里划出一道温暖的光轨——这架被寄予厚望的“抗寒战士”,正经历诞生前严峻的考验。这不仅是一次技术验证,更是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耦合的生动注脚。 人才培养:实践育人,点亮未来 当济南电子机械工程学校的实训车间与山东顺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部同步投入运作,一场跨越校园与企业的创新协作正悄然启幕。学校携手企业并邀山东大学、山东省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研究院等科研力量加盟,共同组建起无人机研发团队,在校内筑起集设计研发、加工制造、功能测试于一体的研发中心,让实验室的台钳与企业的生产线在这片研发平台上完成共振。 在无人机行业需求与企业岗位标准的坐标系里,校企双方为人才培养绘制出精准“航线”。联手打磨出“无人机飞行原理”“无人机设计与制造”等紧贴实战的课程体系,企业专家带着能源巡检、应急救援等真实项目案例走上讲台,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拆解无人机载荷舱的设计密码。那些图纸上的理论公式正悄然转化为指尖的操作手感,让校园里的实训台成为孕育专业技能的沃土。 创新驱动:设计构思,破解难题 当研发团队的目光穿透传统无人机在低温环境下的性能瓶颈,一款能在极寒中展翅的“变形金刚”开始在图纸上勾勒轮廓。他们以模块化设计为骨架,可变轴距机臂如灵活关节般赋予无人机“七十二变”的能力——搭载3D打印的轻量化部件,这架无人机能像适应不同路况的越野车般,在轻型与小型两种平台模式间瞬间切换,让“一机两用”的构想在寒夜里初露锋芒。 在传统无人机因低温“手脚僵硬”的痛点前,校企合作团队打造的抗低温可变轴距无人机堪称智能装备的“抗寒勇士”。它以RTK厘米级定位为“眼睛”,磁罗盘作为备份系统提供了传感器冗余,全向激光避障系统像无形盾牌守护飞行安全,而自动恒温控制系统则如同内置的“暖宝宝”,让飞控系统在寒冷环境中仍能保持“热血沸腾”。 方案定型:技术攻关,砥砺前行 当济南电子机械工程学校会议室内,投影仪的光影与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计算服务器的指示灯一同明灭交替时,一场关于无人机“抗寒筋骨”的技术论证正在上演。校企研三方团队围着虚拟模型展开头脑风暴,最终在2024年11月8日照亮了α设计方案的定型之路。这版凝聚着“框架承力+自研飞控”的初始方案,如同新生儿般带着快速验证的使命,将图纸送进了学校加工制造团队的数控车间。 寒风中,顺然无人机学院外场,α方案原型机迎来首次试飞。3D打印树脂材料暴露出螺丝装配问题,1∶1真机试飞揭示结构超重问题,不过自动恒温系统正常运作,给了研发团队信心。他们重构设计,电池舱拓扑优化“瘦身”,蒙皮外壳模块化“减脂”。历经3次小版本迭代的β方案原型机于2025年1月18日成功试飞,化作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的生动注脚。 匠心筑梦:性能定型,质检护航 当抗低温可变轴距无人机的研发蓝图即将跃入量产轨道,一组精准的性能参数正为这只“变形金刚”勾勒出翱翔天际的坐标:4.5kg的空机重量如轻盈飞燕,8kg的满载能力可肩负巡检重任,以36km/h的最大飞行速度穿梭风隙,20分钟的留空时间让持久作业成为可能。这架搭载厘米级卫星定位“慧眼”、自动定高避障“神经中枢”及360°全景云台“明眸”的智能装备,在完成原型机试飞后,将走进山东省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体检中心”,以严苛的质量检测认证为量产之路贴上“通行证”。 2025年5月,研发团队根据学校蟠龙校区校园面积大、监控盲区多等特点,研发了一款基于AI的自动检测灭火无人机,通过部署常态化巡检航线,实现对校园重点区域的自动巡查火情并灭火。该款无人机完成了从结构设计、快速模型制造到AI算法开发全流程一体化创新工作,在真实应用场景得以应用,既锻炼了研发团队,又为校园安防保驾护航。 职业教育只有扎根产业沃土,才能结出丰硕果实。站在研发征程的里程碑上,校企双方已勾勒出更磅礴的创新图景:当抗低温可变轴距无人机驶入量产轨道,那些在设计中淬炼的框架结构、在试飞中验证的恒温技术,都将化作闪耀的光芒。当前,在校长董洪海的带领下,当师生们在研发中触摸产业脉搏,当工程师在教学中播撒技术火种,当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济南电子机械工程学校必将如这架无人机般,在更广阔的天空中展翅翱翔。 (肖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