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8 星期二
南昌航空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创新育人模式 培养电子信息类高级人才
熊邦书 张胜

  南昌航空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现有电子信息类学科包括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与通信工程3个一级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以及电子信息、交通运输两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电子信息”是学校重点推荐申报专业博士学位的学科。

  学院对标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战略性产业人才需求,结合江西省“1269”行动计划,提出培养满足产业需求、具有鲜明特色和数智赋能的电子信息类高级人才。学院经过近10年摸索,结合学校“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服务地方、服务国防”办学特色,探索并践行了“一生一策、两优两合、三融三创”电子信息类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新模式。

  面向产业需求推进“一生一策”,奠定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基石

  针对学院原有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工科理科化、专硕学硕化”,导致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学院按照“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原则,实施“一生一策”计划,探索“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扬个性”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新机制。

  根据培养目标不同进行“分类培养”:专业硕士面向产业需求,侧重实践能力培养,论文选题来源于实际工程项目;学术硕士面向科研需求,侧重知识创新,论文选题源自工程中的科学问题。

  专业硕士实施“一生双选”分配导师,即企业和学校导师各一名,企业导师主要来源于企业技术或管理骨干,学校导师侧重有在研横向项目的教师。近5年,学院联合企业共同研发项目从22项提升至75项,经费从305万元增至2400余万元,保障每名学生对应一个科研项目。

  给每名学生进行“个性画像”,采取“课程补短,项目扬优”策略,由“双导师”和学生共同制订个性化课程学习计划和工程实践方案,即“一生一策”。

  通过分类指导与个性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显著提升,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就业率稳步提升,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彰显航空特色共建“两优两合”,搭建电子信息类育人平台

  针对“培养同质化、专业特色不鲜明”的问题,学院因势利导,提出“两优两合”方案。学校作为新中国较早成立的6所航空院校之一,江西省又是具有固定翼和旋翼飞机研制和生产的省份,学校与政府部门共同打造航空特色教学资源,培养航空特色电子信息高端人才。

  “两优”是指与航空单位共建“优质航空特色课程群”和“优秀导学团队”。截至目前,聘请航空企业硕导53人,共建江西省高水平教学团队2个、省级优质航空类研究生课程3门,合作出版教材4部。

  “两合”是指“校企融合”与“产教融合”。通过校企融合,聘请企业导师,加强师资队伍;共建科创基地,共克技术难题,开拓就业渠道。通过产教融合,跟踪行业动态,了解企业需求,更新教学内容,实现理论教学与工程应用的迭代升级。目前,共建江西省重点实验室3个、企业创新实践基地13个,联合攻克国防类项目224项。

  近5年,学生赴航空企业就业率从2020年的25.3%增至2024年的39.4%,落实“两优两合”取得阶段成果,航空特色更加鲜明。

  借助数智技术实施“三融三创”,培养电子信息类拔尖人才

  针对培养过程中“数智赋能不足,知识体系陈旧”的问题,学院借助大数据进行“个性画像”,利用人工智能更新教学内容与策略,实施研赛并举培养创新能力,称之为“三融三创”。

  数智融合,创新教学内容。利用大数据分析人才需求动态,根据需求调整培养方案;利用人工智能,精准定制个性化课程,紧跟前沿,让学术前沿进课堂,更新陈旧教学内容;构建个性化课程图谱和智能体,实现全方位全过程伴学。

  双线融合,创新研究手段。线上利用大模型对学生进行精准画像,动态跟踪学生研究动态:根据学生的基础、进度和兴趣,利用AI推送个性化指导建议;线下实施“一对一”辅导,实时了解研究进展,精准指导,进一步增强“一生一策”的实施效果。

  研赛融合,创新实践方式。采用AI挖掘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组队参加国家级别研究生专业比赛,将科研课题提炼成参赛项目,探索“以学助赛,以赛促研”的研赛融合新模式。

  近5年,拔尖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生获江西省优秀硕士论文4篇,获国家奖学金6人;在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和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等国家学科竞赛中获奖19项,其中一等奖8项。

  (熊邦书 张胜)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