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修养是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作为特殊的语言艺术形式,在情感表达和艺术塑造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为了提升学生的声乐表现能力和音乐鉴赏水平,高校音乐教学需要不断创新,注重技巧与情感表达的有机统一,使音乐表演更具感染力与共鸣性。近年来,烟台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采取多元化手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深刻见解和客观评价能力,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演唱和演奏技巧,增强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与审美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其艺术修养,为未来的艺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重视理论基础,开展系统化教学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学院始终将基础乐理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核心重点,通过系统化的理论教学,避免学生在音乐认知上出现知识盲区,逐步建立起完整、全面的音乐知识体系,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尤为注重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设计,以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以“由浅入深,由俗至雅”的渐进式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例如在乐器乐理知识的教学方面,学院结合客观教育规律与当代大学生的兴趣偏好,优先选择在学生群体中普及度较高的乐器作为教学切入点进行讲授。首先,选用吉他作为首个教学案例,因其和弦结构清晰,便于演示音程关系;其次,引入尤克里里教学,通过其明亮音色激发学生兴趣;再其次,结合民族乐器如葫芦丝、陶笛等进行对比教学,其中重点讲解乐器埙的独特音色和演奏技法,使课程从一开始就获得了良好的共鸣,结合组织学生吹奏《月光下的凤尾竹》等曲目,直观感受云南当地的音乐特色,显著增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和代入感。此外,在葫芦丝的教学环节,教师还特别安排了民歌《月光下的凤尾竹》的赏析,通过具体曲目,演示了气息控制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创新教学方式,夯实表演功底 在音乐作品的演绎中,扎实的表演功底是实现声情并茂的舞台表演的核心基础,是融合自身音色、表演风格、作品内涵及情感传递的重要保障,如此才能将音乐作品、艺术形象以具体、生动、鲜活的方式展现给听众。为此,学院在音乐教学创新方面,尤其为注重演唱技巧的训练环节开展了诸多行之有效的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 一是注重训练唱歌的发声技巧。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以自然声区作为训练起点,从中声区开启训练之旅,随后分别向声区的高低两端拓展延伸。通过组织学生揣摩并演唱如《摇篮曲》等音域宽度适中、篇幅短小、结构相对简单的音乐作品,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稳固的声音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将变换声区的过渡衔接处理得自然流畅,再发展高声区,力求达成声区的统一。在训练过程中,学院始终坚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遵循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督促学生时刻保持正确的歌唱姿势及呼吸方法,耐心教导学生将喉头打开并保持稳定,从而训练学生形成良好的发声状态,助力学生掌握正确的起音方法。 二是强化语言艺术的表现力。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语言艺术方是音乐。音乐的情感表达需要将语言与旋律紧密结合起来,从而通过清晰的语言和优美动听的歌声,将音乐的内容与思想精准地传达给听众,让听众切实拥有美的体验,感受音乐的内涵。以经典作品《我的祖国》的教学为例,首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歌词的文学特点,通过讲解“一条大河波浪宽”等意象手法,帮助学生理解歌词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教师示范如何通过咬字力度和语气变化来表现“风吹稻花香两岸”的意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语言与旋律的完美结合。其次,针对歌曲中“朋友来了有好酒”等关键乐句,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共鸣位置和吐字方式,使语言表达既清晰准确又富有音乐性。通过反复练习“若是那豺狼来了”等情感强烈的段落,学生逐渐掌握了通过语言传递戏剧性张力的技巧。再其次,学院还将教学成果与演出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们的演唱与表达功底,使之更具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例如,音乐舞蹈学院赴栖霞市后许家村开展的党建共建活动,举办“青春艺语颂党恩·文艺振兴绘新景”联合主题党日活动,《把一切献给党》《美丽中国》等歌曲,以嘹亮的歌声描绘出祖国山河的壮美画卷;二人对唱《一双鞋子针儿密》,用真挚的情感,诠释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古筝演奏《苍歌引》,以独特的韵律和节奏,勾勒出一幅气势恢宏的音乐画卷;三人舞以轻盈灵动的舞姿,展现傣族少女的柔美风情;后许家村村民带来的《后许家村村歌》,唱出了家乡的山水人情。演出在歌曲《不忘初心》中圆满落幕,不仅加强了基层党组织之间的交流合作,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实践操练、陶冶修养的机会,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文艺之花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绚丽绽放。再如学院原创的大型主题组歌《向大海》,分别由“山海情怀”“乡风乡韵”“碧海丹心”“齐鲁热土”四个乐章以及序歌“烟台山随想”、尾声“向大海”组成,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主题内涵,展现了大海的壮丽与深邃,为学院师生深化艺术表达、探索音乐创新表现形式、持续活化烟台历史文化资源以及提升师生音乐修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强化作品分析,提升音乐修养 艺术创作的品质不仅与天赋和才能有关,也与后天的不懈努力有关。要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针对专项经典作品进行分析解读,促进学生对其内涵的深入理解必不可少。因此,学院一方面针对音乐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特点,系统梳理了不同民族、地域和宗教背景下的音乐作品特征,重点提炼各类作品的典型艺术特色、情感表达方式等核心要素。例如,在教授蒙古族长调时,不仅分析其独特的发声技巧,而且着重解读游牧文化赋予的音乐语言;在处理巴赫宗教音乐时,则引导学生理解巴洛克时期音乐与信仰的深层关联,从而帮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能够相对准确地把握不同作品的基本特征和演绎要求。另一方面,学院建立了基于技术层面、文化层面和哲学层面的系统化作品分析培养机制:在技术层面,主要包括曲式结构、和声进行等音乐本体分析;在文化层面,重点考查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在哲学层面,主要探讨作品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教学为例,不仅分析其交响曲式的创新之处,更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使学生逐渐养成从创作本源把握音乐作品的专业习惯,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修养。 (于海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