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应用型艺术人才,对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事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鲁迅美术学院以德艺双馨明志,以艺术创新践行,以优秀艺术文化增信,致力于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艺术人才。 聚焦思政育人,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鲁迅美术学院切实落实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将提升思政课质量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点工作,多措并举推动思政教育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各方面。 一方面,学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各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功能,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筑牢思想之基。例如,整理“插画基础”“艺术创作实践”“服装设计训练”“图标动效与信息图形动画”等优秀课程思政案例,供全校教师学习、借鉴,以此激发广大教师深入思考,科学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积极探索符合课程实际的课程思政模式;始终秉持“创新驱动、育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持续深化网络思政教育内涵建设,例如,深度融合思政教育与艺术特色,精心打造“思政+艺术+易班”特色品牌矩阵,推动网络思政教育入脑入心,为学生成长成才注入澎湃动能,书写新时代网络思政教育的崭新篇章;与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共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基地,以思想政治为引领、以专业课程为核心、以实践创作为补充,切实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融为一体,完善全链条育人机制,促进人才培养能力持续提升。 另一方面,学校以“行走的思政课”为创新载体,将课堂从传统的教室延伸至广阔的社会实践中,构建“看得见”“听得进”“有意思”的思政课,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例如,依托第六届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景微电影大赛活动,将思政课堂延展到社会实践领域,引导学生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关注与思考,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与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为探索沉浸式思政教育实践、开发场馆思政课和校馆联动“大思政课”品牌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再如,中国画学院师生党员走进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万泉街道魁星社区开展党风廉政主题书画活动,通过艺术熏陶、思想淬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定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理想信念;影像艺术学院组织师生前往沈阳众诚公益服务中心开展“传承雷锋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师生前往辽宁省军区沈阳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参观学习、聆听雷锋同志的战友——曾国兴讲述他的“雷锋记忆”,前往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开展“缅怀革命先烈 筑牢国安防线”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师生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聚焦实践育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育人因其教育形式直观、教育内容生动、寓教于行等优势,对于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等具有重要的价值。鲁迅美术学院通过实践活动的系统建构推动育人方式的革新,实现全过程浸润、全空间协同、全方位培塑高素质应用型艺术人才。 一方面,学校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资源优势,优化学生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例如,绘画艺术学院与辽宁省文化馆、黑龙江省(国际)版画博物馆等共建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师生前往辽河美术馆与盘锦市美术家协会开展探访活动,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文化机构的联系,拓宽学生实习与就业实践渠道,推动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提升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艺术人才质量;中国画学院与沈阳故宫博物院共建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并举办展览现场鉴赏教学、“美”在故宫、写生、公益讲座等系列活动,不断开拓校馆合作新场景。 另一方面,学校结合学科特色与专业优势开展志愿服务,用艺术的力量为更多人带去心灵的慰藉与美好的体验,同时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践行青年使命,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例如,中国画学院“文物推广志愿服务团队”走进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小学开展美育活动,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精彩的视频介绍文物的来源、用途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意义,深入浅出地向青少年展示文物背后的知识与修复故事,激发了学生对文物的兴趣;染织服装艺术设计学院党总支带领七彩课堂志愿团队走进沈河区阳光社区特殊学校开展公益课堂,用色彩与巧思为特殊群体编织出缤纷的艺术梦想;影像艺术学院组织师生前往沈阳市和平区南湖街道新世界花园三社区开展“光影之间 共筑两邻”手机摄影美育活动,以多元形式推动美育普及,以专业之力践行“艺术为民”,为沈阳基层文化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聚焦文化育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艺术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教育,还要深入地挖掘知识的文化根源与文化价值,让学生领会知识中蕴含的情感、理念、价值观,理性地引领学生进行创新,以此提升育人质量。因此,鲁迅美术学院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 一方面,学校以更多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推动美育实践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用艺术诠释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风采。例如,组织学生参加辽宁省3D打印产品创意设计大赛、“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Pentawards包装设计大赛等国内外赛事活动,营造“以赛促学、以学促行、以行促效”的良好氛围;开展“艺韵拼合,自画青春”拼贴画创作活动,让学生在拼贴创作中实现艺术与个性表达的碰撞,展现大学生的青春魅力;组织开展“安全出行 ‘头’等大事”暨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手绘头盔活动,将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相结合,带领学生以青春之画笔,记录新时代,服务新时代;举办“水面作花,丝拓华章”水拓丝巾活动,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另一方面,学校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极营造沉浸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场域,探索出一条以“境”育人、以“境”化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化实践之路。例如,举办中华经典诵读比赛系列活动,提升师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语言文化素养,激发在校大学生对中华经典的热爱,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开展“传承雷锋精神 争做时代新人”的主题书法、绘画活动,通过多样的艺术形式,创新红色文化传播途径,增强精神感召力,实现艺术的审美价值与雷锋精神的道德力量的相互映衬;举行“建功新突破 廉洁新时代”主题书画作品展,引导广大师生进一步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弘扬清正廉洁价值观,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举办院藏版画作品展,通过经典与当代作品的并置展示,呈现版画艺术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风貌及变化,激励广大学生在延续鲁艺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创作更多佳品。 (高士贺 田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