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3 星期四
烟台文化旅游职业学院
破解教育难题 筑牢育人根基
荆晓玲 张兴梅
  在学院寒假劳动实践总结表彰会上,主持人对5名获奖学生进行现场访谈

  职业教育是与产业发展联系十分紧密的教育类型。烟台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在开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教育规律与产业规律深层耦合的难题。这一难题既体现在人才培养周期与产业迭代速度的时间差上,也反映在课堂知识传授与岗位实践需求的空间距离中。烟台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将解决这一难题作为办学治校的逻辑起点,以系统性改革重构职业教育育人生态,在立德树人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特色发展路径。

  锚定育人本质

  以“五育”协同破解价值失衡难题

  在职业教育领域,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会导致“重技能轻素养”的教育偏向。学院立足文化旅游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特殊需求,确立“立德树人先于授业解惑”的办学理念,构建起以劳动教育为牵引的“五育”协同体系。

  劳动教育的改革成为打破困局的突破口。学院突破传统劳动教育中“打扫卫生”“义务劳动”等表层任务供给模式,创新设计“日常劳动+专业实训+志愿服务+产教项目+工坊创业”“五位一体”的实践体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与景区标准化服务流程再造,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师生承接校内美食制作和地方美食节赛事,现代商务专业师生直接参与地方品牌产品营销策划运营……每个专业都建立起与产业需求直接对接的真实项目库。这种生态深度共建的模式,使劳动不再是专业学习之外的附加任务,而成为融合专业技能训练、职业素养培育、创新创业实战、社会责任感养成的综合载体。学院全年累计转化劳动教育成果300余项,其中,鲁菜制作标准、家政服务建设标准等多项标准成为地方行业标准。

  体育的革新同样体现着系统思维。学院将体育视为“五育”协同的物质基础,联合烟台毓璜顶医院(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建立健康管理中心,创建“体质监测—个性化干预—健康指导—效果追踪”的闭环培养模式。针对文化旅游行业站立服务时间长、抗压能力要求高的职业特点,开发“职业体能训练包”,将体能训练、应急处置等职业技能融入体育课程。这种精准化的体育育人模式成效显著,学院连续3年体测合格率位居山东省高职院校前列,学生在省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中因体能优势展现出的能力,成为用人单位反馈的突出亮点。

  美育与德育的融合则彰显着地域优秀文化特色。在烟台市相关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学院牵头成立烟台市美育中心,将海洋文化、胶东红色文化、非遗文化、葡萄酒文化等地域元素转化为美育资源。志愿者学院年均组织师生开展文化惠民活动200余场,在服务社区文化建设、大型赛会保障中,学生既提升了专业技能,更深化了对“职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认知,形成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独特育人场景。

  重构课程体系

  以产教融合破解供需错位难题

  课程体系是连接教育规律与产业规律的核心纽带,学院打破传统专业导向的课程设置模式,构建起“四融合五协同”的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动态适配。

  “四融合”主要体现课程内容的革新。学院将专业课程与行业标准融合,把行业部门颁布的新标准、行业龙头企业领衔的新技术等拆解为课程模块,将其实时更新在课程内容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融合,每门专业核心课设置不少于70%的实践学时,采用“教室—实训室—企业岗位”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实现“做中学”;将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在专业学习中融入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职业伦理、企业文化等内容,例如,在客房服务、导游讲解等技能训练中嵌入“管家式服务”“应急与应变”等职业素养指标,使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职业技能,更具备高尚的职业操守;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合,学院与行业协会、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生完成相应课程即可直接参加考证,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互衔接,畅通了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

  “五协同”则侧重于课程实施方式的创新。学院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链协同,针对文化旅游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优化专业设置,例如,增设民宿管理与运营、葡萄酒文化与营销等新兴专业,确保专业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同时,实行育训并举服务产业发展,面向行业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年均覆盖超1万人次,实现教学与产业服务的双向赋能;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协同,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邀请行业专家把脉课程建设方向,引入新的科研成果,推动课程内容持续创新,确保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无缝衔接;推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协同,通过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引入企业项目等,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真实的项目;推动教师团队与技师队伍协同,推行“教师项目导师+企业技术导师”的“双导师制”,学院教师与行业专家双向挂职锻炼,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实现“双师”教师占比超90%;推动教学评价与企业评价协同,将学生的实习实训表现、职业技能大赛成绩等纳入评价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符合企业需求。

  这种课程体系的重构,有效破解了“学校教的”与“企业用的”脱节的问题。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为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第十七届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学院参赛选手凭借对行业标准的精准把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获得烹饪类赛项团体总分冠军;毕业生就业率连续3年保持在较高水平,专业对口率达89%,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上手快、适应强、有潜力”。

  回归实践本质

  以知行合一破解培养规律难题

  为了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做中学、学中干”的实践属性,学院深刻把握人的培养规律与产业发展规律的内在联系,将实践作为检验教与学成效的根本标准,构建起全链条实践育人体系。

  在教学模式方面,学院推行“项目驱动+场景模拟+岗位历练”三阶递进式教学。第一阶段,学生在校内实训中心完成模拟项目训练,如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实训酒店进行从客房布置到客户接待的全流程演练;第二阶段,学生在产教融合基地参与实际项目运作,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深度参与景区的智慧旅游升级项目,直接承担游客行为数据分析、线上导览系统优化等任务;第三阶段,学生在合作企业进行岗位历练,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无缝衔接。这种模式使学生在毕业前就能积累平均6个月以上的实际工作经验,解决了传统顶岗实习“只顶岗不学习”的弊端。

  在评价体系方面,学院建立“多元主体+过程追踪+能力导向”的综合评价机制。引入企业评价标准,将合作企业对学生的项目完成质量、职业素养表现等评价纳入核心评价指标;运用数字化教学平台,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技能发展轨迹进行全程记录分析;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将学生参与产业项目的创新成果、技术改进建议等作为重要加分项。这种评价方式引导学生从“应付考试”转向“提升能力”,从“完成任务”转向“创造价值”。

  锻造“双师”队伍

  以能力重塑破解产教“温差”难题

  产教融合的深层梗阻,往往源于校企资源对接中的“一头热”现象——企业需求与院校供给之间存在“温度差”,这折射出院校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存在的短板。而提升核心竞争力,需要教师队伍下真功夫。学院深刻认识到,唯有推动教师从“讲台授课者”转型为“产业参与者”,才能打通产教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观念的彻底转变,是激活教师内生动力的关键。教师能力提升的核心路径,在于与产业一线的深度耦合。学院建立“产业浸润式”培养机制,实施教师“企业实践工程”,教师每年至少有两个月在企业的生产一线深度参与真实项目,与企业专家协同攻关技术难题,将产业前沿技术、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等融入教学内容;学院搭建“‘双师’互聘互派”平台。这种“带着问题下企业、带着成果回课堂”的模式,使教师不再是教材内容的“搬运工”,而成为产业难题的“破解者”;这种“实践—教学—再实践”的闭环,让教师真切体会到“服务产业就是成就教育”。教师从过去等待企业上门合作,转变为主动挖掘产业需求、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企业得效益、教师长能力、学生赢未来”的三方共赢格局。

  专业素养的沉淀,需要制度的持续护航。学院构建涵盖专业技能维度、产业洞察维度、教学转化维度的“三维能力评价体系”。专业技能维度考核教师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成效,如技术改造方案被采纳的数量、为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等;产业洞察维度评估教师对行业趋势的敏感度,将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研判新兴岗位需求等纳入考核;教学转化维度则考核教师将产业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能力,要求每门核心课程都包含校企“双师”开发的“企业真实案例库”。这种评价导向倒逼教师主动深耕产业,逐步形成“企业有难题找学院、学院有专家解难题”的良性循环。

  在此背景下,学院培养了一批能与产业同频共振的“双师型”教师,他们既能站讲台又能下车间,既懂教学规律又通产业逻辑,成为连接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桥梁和筑牢育人根基的柱石,推动产教融合从“物理结合”转变为“化学反应”。

  烟台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对教育难题的破解,本质上是对教育规律与产业规律、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能力培养与实践创新的辩证把握。通过系统性的育人改革,学院不仅培养了一批批适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更探索出了一条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路径。

  (荆晓玲 张兴梅)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