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2 星期三
岭南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打造县域教育共同体 推动城乡“教育共富”
邵新婷

  广东省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觉民小学通过“KWL模式与PS双模式融合”,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湛江吴川市向阳小学的“AI+教学评一体化”模式,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湛江坡头区德威中学打造书法课堂,彰显美育特色……这些场景,正是岭南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将师范教育优势转化为推动地方基础教育发展动能,采取“一校一案”等措施,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帮扶湛江市乃至粤西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岭南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自2018年成立以来,锚定“建设高水平特色鲜明教师教育学院”的目标,秉承“卓越教师、卓越教育”的理想追求,深入推进“新师范”建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学院紧跟国家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大势,结合“学校所需”与“高校所能”,依托省级粤西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教师技能实训中心两个省级平台,积极构建“湛江市县域教育精准帮扶实验区”,着力打造“高校—地方—中小学(幼)”教师教育共同体,在推进县域教育精准帮扶和赋能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作出积极贡献。相关成果已在粤滇2省10县推广,覆盖教师10.3万人次,为县域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岭南经验。

  吴川校地共联激活教育内生力

  教育是县域发展的关键命题,地方师范院校是教育振兴的驱动力量。教师教育学院紧扣县域教育发展中的关键难题与发展需求,聚焦乡村教育振兴的突出短板和主要瓶颈,聚力聚智助推县域提升教育内生发展力。

  从2023年起,学院结合学校“三成四化”筑峰工程,将广东省吴川市确定为地方师范院校提升县域教育发展的研修基地,以党员教师为引领,倾全院力量融入蹲点科研、送教下乡、党建共建,形成了以校地“四个共联”(共联“教研训一体化”基地、共联“三名工程”项目、共联“卓越工程”、共联“吴川县域教育创新”项目)为切口、以“引领粤西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校地协作机制。塑造了以“党建+教育创新”为显著标识,全力推动县域教育精准帮扶的“校地共联帮扶模式”。

  根据不同学校的教学需求,学院帮扶小组针对性设计并实施了创新课堂模式,通过示范课、集中备课等形式在试点学校推广应用。如在吴川市第三中学推行“情境链·探究环教学法”,在吴川市第四片区推行“情境式任务驱动的教学评一体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在吴川市沿江小学推行“生疑—绽思—活用”课堂模式。吴川市中山中心小学、吴川市黄坡镇中心幼儿园从县域的普通学校转变为特色学校。

  近年来,学院组织、指导县域各学校申报省级市级规划课题10多项,创历史新高,培训中小学(幼)教师突破2.3万人次。2024年,吴川市教师课题申报量翻倍,校本研修氛围显著活跃,“AI辅助教学研究”等系列讲座推动乡镇教师教研能力提升。2025年通过种子教师培养计划,推动9名骨干教师成长为县域教学优秀示范,带动片区教研氛围持续活跃。

  湛江高校引领构建协同新生态

  地方师范院校是县域教育帮扶的先行者,是培育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主阵地,是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助推器。吴川市“校地共联帮扶模式”的形成,为构建湛江市县域教育精准帮扶试验区、“高校主导、地方支持、学校实践”协同育人新机制提供范本。

  教师教育学院作为赋能湛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先锋队的重要成员,敢于勇挑重担。学校与湛江市签订教育支持与合作框架协议,出台《岭南师范学院纵向帮扶欠发达地区“三所学校”和县中质量提升工作方案》,构建起以师范院校专业力量为引领、地方教育部门支持、中小学校积极参与的协同创新体系,探索“高校引领+三级联动”模式的一核多元协同育人新机制,实现教师培养、培训、教研和成长一体化,打造新时代教师教育创新团队,助力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而教师教育学院则作为先锋队深度参与其中。

  经过一系列探索实践,教师教育学院形成了以“三中心、一基地、一团队、一提升、一智库”为主要平台,以“更新县域教育理念、创新教学实践、提升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和育人能力、促进高等教育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教育生态”为关键特点的广东省县域教育精准帮扶研修基地建设的“湛江经验”。学院以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为本,以一线教师培养为关键,推进师范院校与地方基础教育高度融合,贯彻县域教育精准帮扶新理念,在三级资源供给体系、智能教育生态系统、主体发展长效机制和县域教育帮扶标杆等层面实现了实践创新。

  其中,学院聚焦优质教学模式推广、教研员能力提升、“双师”工程孵化等任务,高校名师、县域教研团队和理论导师三方协同,助推湛江市霞山区教育综合创新行动,帮助县域基础教育补齐短板、打造特色。

  在湛江市霞山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黄颖看来,岭南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紧扣教改脉搏,聚焦课堂模式创新,诸如AI赋能教学等前沿探索,精准对接一线教师需求,真正做到了“县域所需,岭师所能”,助力打造县域教育教学教研的创新模式。

  在“高校引领+三级联动”机制下,2022年至2024年不仅服务320所中小学校,更在22所试点学校开展56次精准帮扶活动,设计“情境问题探究式”“AI+教学评一体化”等10余种创新课堂模式,通过8个中小学教师专项培训项目,培养了一批兼具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教学骨干。

  廉江四维体系筑基教研训融合

  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地方师范院校在“教研训一体化基地”打造中意义重大。为充分发挥师范院校在教育资源、专业人才、教育研究等方面的优势,扎实推进粤西欠发达地区教育帮扶工作,促进广东省廉江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教师教育学院与定向帮扶地廉江市开展教育领域深度合作。在广东省“双百行动”框架下,双方通过“高校引领+三级联动”模式,一年内培训教师1.2万余人次,其中1.1万余人次教师通过线上培训提升专业能力;开展5个专题培训,覆盖近千名学员,聘请省内外60余位专家提供定制化指导。

  双方实施实地调研走访和多轮协商会议,建立“教研训一体化基地”,聘请高校教师指导培训活动,实施“廉江市三名项目”,与廉江市河唇镇灯草小学、塘蓬中学等学校开展结对帮扶。学院基于自身师资优势、精准帮扶实际需求,创新构建“素养筑基—教研突破—教学创新—成果转化”四维培养体系。双方秉承“协同合作、互惠共赢、融合发展、久久为功”的理念,着力在组织教师校际协作教研、打造精品课程、师范生实习就业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在塘蓬中学推行“情境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在廉江市良垌镇中心学校推行“英语情境驱动教学模式”,其中塘蓬中学教师黄伟的物理探究式课例获省级奖项;3个优秀课例在全市推广,形成“一校一策”的资源转化模式。

  “‘一校一策’的模式,让高校帮扶资源真正转化为县域教育生产力,助力廉江教育高质量发展。”廉江市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陈强说。

  精准赋能打造粤西强师新高地

  “教育”是教师教育学院的精神标识。2019年至2025年,教师教育学院以“服务基础教育、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为指引,致力于激发县域教育内生动力,采取“一队一校、团队指导、以点带面、专家赋能”的“四位一体”帮扶机制;打造具备坚定信仰和卓越服务精神的高素质专家团队、实践示范基地和传播推广中心;培养具有教育领导力和县域影响力的标杆教师队伍,以高质量人才智力支撑服务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学院5个帮扶小组已完成了3个县域4所试点校的课堂改革模式实施方案;共到4所试点校开展13次帮扶活动,主要进行调研、课堂模式示范课展示、教学指导(磨课及诊断),形成典型课例3个,精准助力教师提升专业能力。

  自2020年起,学院积极支持县域学校教育事业,陆续在省内外创建26个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学院旗帜鲜明地将教师培训项目及“卓越工程”“名家工程”定位于岭南师范学院的“教师教育创新引擎”“基础教育服务窗口”“校地合作纽带”“师资成长平台”,积极探索“闭环管理、精准施训”培养机制,强化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粤西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有效彰显了品牌影响力。

  学院充分发挥省级重点基地“粤西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的引领作用,建设“教研训”一体化基地。自 2021年以来,学员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30多篇,申报市级以上课题30余项(含省级课题10余项)。

  学院自建设湛江市县域教育精准帮扶试验区以来,始终坚持将教师培训作为县域教师培养和学校事业创新服务,培训的资源供给、教师培养成效等得到大幅提升。学院在教师教育领域不断探索创新,计划推进“AI教学助手”应用培训,夯实教育帮扶数字化底座,提升乡镇教师技术应用能力,推动智能教育生态系统向纵深发展。

  学院创新“培训—实践—成果—辐射”培养机制,自2021年以来,25名学员晋升为正高级教师、13名学员荣获特级教师称号,69名学员成为省市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形成“名师孵化—辐射带动—区域提升”的良性生态。

  立足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和县域教育发展需求,教师教育学院将进一步推进校地协同发展,深化县域教育精准帮扶,打造高质量县域教育“卓越品牌”,完善政府部门、高校、学校、教师协同机制,积极打造人才培养合作共同体,提升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与水平,培育出更多能够引领教育创新发展的优秀教师,为粤西地区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在教育强省和教育强国建设中展现更大担当、贡献更多力量。

  (邵新婷)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