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潭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贯彻落实《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以“多学科融合视角下的机械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高质量培育建设与实践”项目为抓手,依托学校“双一流”学科优势,深度融合机械工程、力学、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多学科资源,着力构建具有湘大特色的机械专业博士培养体系。 自项目启动以来,学院以服务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为己任,紧扣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需求,通过学科交叉、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等多维创新举措,初步形成了“学科—产业—人才”良性互动的育人大格局,为培养具备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科交叉融合,优化人才培养布局 学院根据对湖南省先进制造行业重点企业的技术瓶颈、发展需求的调研情况,推行学科与产业对接,创新学科动态调整机制,新增工业机器人、智能运维、医疗器械等交叉研究方向,形成“复杂零件轨迹数字化设计”“复杂曲面成型与加工工艺”“复杂加工轨迹检测与控制”等关键交叉研究方向群。通过项目制团队运行模式,打破学科壁垒,推动知识融合与创新。 基于学校优势学科,学院大力推进特色学科群建设,加强数学、力学学科类基础课程教学,增加智能制造、计算机、人工智能、信息通信等专业课程教学,鼓励学生跨学院、跨学科选课。围绕前期识别的行业难题与国家重大工程需求,面向专业博士开展“机械+力学”特色核心课程模块的顶层设计,强调案例分析、项目研讨和工程软件应用。修订研究生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夯实“数学分析”“工程力学”及“知识产权法学”等基础课程,明确课程学习、工程实践、科研训练与学位论文各环节要求,显著强化以“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为核心能力的培养导向。 校企协同育人,打造高水平导师团队 学院联合企业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别或省部级重大、重点工程类科研项目,为研究生提供切实的实践研究载体,确保“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工业应用”全链条创新研究模式的落地。 依托校内科研平台与中联重科、江麓机械等企业共建的10个省级研究生创新基地,开展科研合作。建立“项目共研、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协同创新机制,围绕特色学科方向,整合学院力学系一批从事结构力学、断裂力学、计算力学等研究的优秀科研人员加入各研究团队,组建了多学科背景(机械、力学、材料、控制、数学等)的校内导师团队。 学院大力引进山河智能、华芯医疗等企业高层次人才2名,提升学院产学研水平;严格遴选并聘任多名高水平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协同指导,实现课程教材资源共同开发、培养方案共同设计、平台共同建设、教学环节共同参与、产学研课题共同设置。建立导师能力提升培训制度,涵盖工程教育理念、专业研究生培养特点、指导方法、校企协同技巧等内容,定期举办校内外导师联合培训/研讨会,提升导师组整体指导能力与水平。 立足工程实际,构建全链条质量保障体系 学院严格遵循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相关规范,深度融合前期行业调研成果及学院力学博士点现有培养经验,初步拟定机械博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以产科教协同为目标,学院率先在机械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上进行改革,创新实施模块化选课制度,有机融入“机械+力学”及前沿工程技术专题,大幅增加工程实践环节权重。 学院以力学博士点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体系为实践对象,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为指导,全面修订了涵盖招生、培养过程、学位管理、质量监控全链条的机械学科研究生管理制度。通过对申请学位条件的修订,进一步明确多元学术成果评价标准,重点考查研究生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中展现的创新性、系统性和实际贡献,以及成果转化应用潜力。通过邀请企业专家举办学术讲座、开设相关课程等方式,加强学风建设、学术道德教育、工程伦理教育及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制定“双导师”指导机制和校企共评机制,企业专家参与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等培养环节。 湘潭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以机械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培育建设项目为契机,初步构建了多学科交叉、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学科整合、制度创新、平台建设等举措,显著提升了学院的学科实力与人才培养质量。面向未来,学院将继续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更优的质量,推动机械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迈向新高度,为培养更多卓越工程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湘大力量。 (周友行 刘金刚 马逐曦 姜胜强 刘思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