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系统构建并深入实践“三维四融五育六平台”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公共管理教育实现从“教得好”向“学得活”深刻转型,全面重塑公共管理新质人才培育生态。 “三维”并举,构筑公共管理新质人才核心素养体系 与传统人才相比,公共管理新质人才应具备更强的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人工智能素养、数字技能、自主意识、系统思维以及创变思维等。公共管理学院以“价值链—知识链—能力链”三维协同为基本框架,构建起多维度、系统化、立体式的公共管理新质人才素养体系。 “价值链”铸就公共精神与家国情怀。学院坚持价值引领,通过举办“同上一门思政课”“南湖扬帆计划”活动,组织“党建+”学术交流讲座,拓展社区服务等多元途径,不断强化学生的公共精神和家国情怀。 “知识链”构建阶梯式专业知识体系。为解决学院传统教育中知识结构碎片化、内容滞后等突出问题,学院打造“基础—专业—前沿”三层递进的知识体系。“基础层”注重公共管理理论核心课程群建设;“专业层”通过模块化课程包,拓展学生在所属领域的知识深度;“前沿层”则通过举办公共管理学术前沿讲座、开展“文泉论坛”研讨活动、融合境外教育资源等方式,紧密对接学科国际前沿与发展动态。 “能力链”强化实践创新综合本领。学院着力构建“认知—实践—创新”螺旋上升的能力发展机制。通过案例研讨、沙盘模拟比赛等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平台与“信息技术”“数据分析”“政策模拟”等实验课程模块,持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基于学术能力提升工作坊、科研助理项目、常规教学与中国大学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融通等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融”联动,创新公共管理新质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以GIFT模式(Globalization[国际化]、Intellectualization&Digitalization[数智化]、Founding&Innovation[创新创业]、Transdisciplinary Integration[跨学科整合])为引领,系统推进“四融”协同,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国际化融汇”拓宽全球视野。学院积极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与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深入推进师生互访、合作课程开发与联合研究。系统开设双语及全英文课程,显著提升学生的国际沟通能力与全球竞争力。 “数智化融入”赋能教育升级。学院推动数智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数智资源—教学场景—课程模块—教学评价”“四位一体”的育人新模式。通过整合数字教材、数字课程、知识图谱、公共管理案例库等资源,建设虚拟教研室、智慧城市运行沙盘、电子政务仿真系统,与中海企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共建“数字化城市管理实验室”,同时引入雨课堂等智能工具,开设行政管理(数字治理)实验班,实现教学全流程数据赋能与学习全过程精准跟踪。 “创新创业融合”激发实践动能与活力。学院通过成立就业与创业教研室、共建创业学院、打造“课堂—模拟—竞赛—实创”四阶贯通机制,系统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业能力。 “文理融通转化”促进跨学科整合。学院积极开展新文科建设,打破学科壁垒,开设“人工智能与数据处理基础”“大数据分析导论”等跨学科课程,设立“劳动关系与人工智能”双学位实验班,推动人文社科与理工知识深度融合,提高学生应对复杂公共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维四融”,构建公共管理新质人才发展生态 学院通过“三维四融”有机联动,系统构建起“价值为魂、知识为基、能力为重、融合为径”的公共管理新质人才发展生态。 系统整合,实现“三维四融”有机联动。学院以“三维”为育人目标、以“四融”为培养路径,构建公共管理新质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跨学科课程、虚实结合实训平台及国际合作项目,推动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实现“教”与“学”双向赋能、“知”与“行”深度融合。 生态赋能,提升公共管理新质人才产出效能。学院依托智能化教学管理系统与多元反馈机制,构建出一个多层次、强联动的“三维四融”育人生态。在这一生态中,助力公共管理新质人才自主成长和能力持续提升的机制不断完善,实现了“体系化培养”与“个性化成长”的有机统一。 (张广科 贺三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