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职业教育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融媒学院省级高水平专业群——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群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与政治引领作用,协调校地资源、凝聚师生力量,既确保专业群助农兴农服务始终锚定乡村发展需求,又高效整合教学、技术、人才资源,形成“技术+教育+产业”协同助农兴村的“职教方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党建引领 启动乡村振兴“红色引擎” 作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省级党建工作标杆院系,融媒学院党总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凝聚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红色动能”。 织密组织网络,筑牢服务根基。构建“学院党总支顶层设计—党支部统筹推进—党小组项目攻坚”三级联动服务网络,夯实乡村振兴组织保障。2022—2024年,累计组织策划“党建助农”主题活动28次,覆盖师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 思想政策下乡,赋能乡村治理。依托“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基层文化惠民项目等载体,深入乡村宣讲政策法规、传播先进理念,赋能乡村治理与文明乡风建设。学院累计组织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320人次,覆盖15个乡村,开展政策宣讲、乡风文明倡导、基础技能普及等活动。 深化校地共建,凝聚振兴合力。与地方政府部门开展党建结对活动,聚焦乡村振兴需求,在基层党建、舆情管理、文化宣传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实际效能。学院党总支与凉山州普格县螺髻山镇党委开展党建结对共建。师生党员团队赴绵阳市北川县曲山镇石椅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创作反映乡村振兴新貌的短视频《和美石椅村》。该作品在由民族画报社主办、“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支持的“大美中国·中华民族一家亲”摄影作品暨短视频征集活动中获评优秀作品,并在多家权威媒体平台上展播,生动展现了石椅村产业兴旺、民族团结进步、生态宜居的和美画卷,有力提升了村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党建+专业”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育人实践融合,厚植“三农”情怀。探索“党建+专业”模式,引导师生在服务乡村振兴一线锤炼本领、厚植情怀,实现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2024年暑期,“唤荥织梦”社会实践团队赴雅安市荥经县,围绕当地“千年桢楠王”文化名片,在桢楠王公园进行多日实地走访调研,搜集素材、访谈村民,为后续制作宣传视频、讲好古树故事、助力文旅融合打下坚实基础。2025年5月,青年委员带领师生党员赴普格县螺髻山镇,实地拍摄制作螺髻山镇整体形象宣传片及反映当地青少年梦想的《梦想》主题短片。师生们用镜头记录乡村变迁,在实践中锤炼了专业技能,更深刻地感悟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厚植服务乡村的家国情怀。 技术赋能 打造乡村振兴“智慧引擎” 学院依托全媒体创研平台,建设高水平技术平台,创新服务模式,打通资源渠道,为破解乡村振兴痛点提供核心能力支撑和系统性解决方案。 打造全媒体创研中心,构筑智慧底座。建成集教学、实训、生产、研发于一体的全媒体创研中心,形成“创意策划—内容生产(图文、视频、直播)—全平台运营—舆情监测分析”的闭环服务能力。年均支撑800余名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相关实践项目(如为帮扶县制作宣传素材、运营社交媒体账号等)。为6个县域融媒体中心提供技术升级、内容生产或人员培训支持,助力基层媒体融合与传播能力提升。 构建“三位一体”联动机制,精准匹配供需。建立“政府部门资源池—学校技术库—企业需求端”精准对接机制,联合政府部门、企业、村社,匹配学院全媒体技术团队,联合企业设计“一村一策”直播方案,运用电商直播、短视频制作、文化创意设计等手段,推动农产品销售,传播新技术理念,激发农村人才创新潜能,延长乡村产业链,助力乡村产业内涵式发展。针对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优质石榴销售难题,联合当地商务部门、合作社及电商企业,共同设计“石榴季直播助农计划”,充分利用学院技术团队(策划、直播、拍摄)和企业运营经验(达人资源、流量策略),采用“产地实景沉浸式直播+头部达人连麦带货”的创新模式,单场直播活动吸引超10万人次观看,销售额突破5万元,显著提升了合作社线上销售信心和能力。 数字赋能文化传承,激活乡村非遗生命力。与省市非遗保护中心建立合作关系,系统性整理、数字化归档珍贵的地方非遗图文影像资料。面向非遗传承人、乡村文化工作者举办“新媒体时代非遗传播”等专题摄影摄像、短视频制作技术培训。组织师生团队深入非遗项目所在地,创作高质量纪录片、短视频,并通过全媒体平台推广。开展“羌调蒲溪”非遗数字工程,运用专业影视技术系统记录阿坝州蒲西村羊皮鼓舞传说与制作技艺、羌绣纹样针法,聚焦非遗传承人坚守与“喜悦羌绣合作社”创新实践(传统技艺对接市场、带动就业),通过全媒体矩阵精准传播,显著提升非遗影响力。 直播助农 激活乡村振兴“流量引擎” 学院将宏观引领与中观支撑精准落地于具体场景,通过直播电商等直接触达消费者的方式,实现农产品变现、文化传播、品牌塑造和人才培养的即时可见成效,让乡村振兴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实现常态化助销。与合作社深度共建300平方米的产教融合直播基地,科学划分直播区、选品区、剪辑区、培训区四大功能区。依托该基地,2023年开展常态化、主题化助农直播60余场,内容涵盖石榴、芒果、核桃等帮扶县特色农产品。通过专业的直播策划、场景搭建和话术培训,带动合作社线上销量占比大幅提升。同时,基地为学院相关专业学生提供真实项目实训岗位,实现“销量提升”与“人才成长”双赢。 开展精准技能培训,激发主体内生动力。组织专业教师团队,面向乡村干部、合作社带头人、返乡创业青年、非遗传承人等,提供“小而精”“实用化”的培训,涵盖新媒体账号运营、手机摄影与短视频制作、直播带货技巧、网络舆情基础应对等内容。 直播活化非遗文化,推动“指尖经济”繁荣。与省内8个具有市场潜力的非遗项目团队建立合作关系,通过“非遗技艺直播展示+传承人故事讲述+文创产品设计解读+线上销售链接”的方式,在多家平台上开展主题直播活动。这不仅有效扩大了非遗文化的传播面和影响力,吸引年轻群体关注,更直接带动相关非遗衍生品、文创产品的线上销售,平均增长率达40%,让非遗传承在市场中焕发新生机,助力乡村“指尖经济”发展。 显著成效 构建职教服务乡村振兴新机制 通过“党建引领—技术赋能—直播助农”三维驱动服务体系的深入实践,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群不仅构建起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范式,更在破解农产品滞销、非遗传承断层、乡村品牌缺失三大痛点上取得显著实效。 一是产业增效破瓶颈。农产品销售增效。直播助农直接带动农产品销售增长,开展“助农直播季”活动,2023年累计直播20场,带动农产品销售额达60万元。其中,“石榴季直播计划”直播专场单场销售额达5万元,帮助农户人均增收2000元。非遗价值激活。非遗产品通过直播电商实现销量大幅提升,平均增长40%,文化传承与市场效益实现良性互动。产业链条延伸。促进了农业生产与文创设计、电商销售、乡村旅游等产业的融合。 二是人才反哺强根基。组织320人次学生参与“三下乡”助农实践,获省级“优秀志愿者团队”称号3次。在2023届毕业生中,23人入职县级融媒体中心,13人返乡创办电商工作室。产出“省级课题+《乡村直播指南》”等3项标准化成果。 三是模式创新树范式。成功实践并验证了“党建聚资源—技术给方案—直播见实效”三级驱动机制,形成了“技术赋能教育—党总支—党支部”的闭环范式。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群通过“党建引领—技术赋能—直播助农”三维驱动服务模式,不仅破解了乡村振兴的民生痛点,更淬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三大核心机制——党建融合铸魂、动态适配强基、实战育人增效,为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了方法论支撑。 一是党建引领,构建“党建+产教融合”双轮驱动模式。构建“学院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三级服务网络,将党建工作与产教融合深度结合。通过开展“党建助农”主题活动、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推动政策宣讲与技术服务下沉乡村;以党建为纽带对接企业需求,形成“校企双主体育人、双导师授课”的协同机制。通过党组织引领资源整合,实现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服务项目的双向赋能,打造“组织引领—项目落地—育人见效”的闭环体系。 二是技术赋能,打造动态适配的服务矩阵。建立“需求调研—专业调整—服务落地”的动态响应机制。针对农产品直播缺技术、非遗文化传播缺平台等基层痛点,依托省级高水平专业群——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群,凭借全媒体技术全链条能力,形成“策划—拍摄—直播—舆情监测”的服务矩阵。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如电商直播、舆情处置)动态调整课程体系,开发“农产品直播运营”等校本课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三是模式创新,构建实战育人生态。打造“平台实训—项目实战—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能力培养模式。依托全媒体创研中心,引入县域融媒体中心技术服务项目与企业真实订单,让学生参与农产品直播、非遗影像制作等实战任务;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开展常态化直播实训,将课堂教学与产业场景深度融合。同时,通过“虚拟仿真系统+社会培训”提升师生“舆情处置+新媒体运营”双能力,形成“学用结合、以战育人”的实践教学体系。 从党建引领凝心聚力到技术硬核筑基赋能,再到模式创新开辟蓝海,融媒学院打造的“党建引领—技术赋能—直播助农”三维驱动服务体系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这方寸之间的“小屏幕”,已不再是简单的通信工具,而是承载着技术、智慧与温度的“云端兴农新范式”。它有效破解了农产品滞销、非遗传承断层、乡村品牌缺失三大痛点,更在探索职业教育深度赋能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形成了特色鲜明、成效显著、具有示范引领价值的创新模式,将为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注入职教动能。 (秦勉 柳青青 陈敬贵 严妍 卢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