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由贸易港(以下简称“海南自贸港”)建设为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海南大学国际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科(以下简称“学科”)作为海南省重点建设的公共管理学及相近学科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于2024年成功获批为公共管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多年来,学科始终以“聚焦重大问题、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以“彰显学科底色,突出地域特色”为原则,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与科研服务创新,已成为海南自贸港公共管理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要阵地。学科依托202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思政专项一般项目“新时代高校专业思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增效,不断加强学科建设,目前已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立足大局,扛起学科使命与担当 立足中国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大局。学科以打造中国特色公共管理知识体系为己任,植根海南自贸港建设实践,聚焦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社会政策与社会治理创新、陆海统筹与空间规划、旅游公共服务与公共政策等领域持续深耕,力图为“中国之治”作出海南贡献。 立足中国特色自贸港高质量发展大局。学科致力于回应海南自贸港政策和制度集成创新的重大现实需求,深耕高层次复合型公共治理人才队伍建设,力图为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智力支持。 立足海南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局。海南自贸港建设需要持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科秉持前瞻性思维和战略性眼光,以全方位、深层次、大力度的改革创新举措,着力探索与自贸港建设高度契合、紧密适配的制度体系。 思政引领,培育高层次公共治理人才 学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充分发挥海南大学作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创新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通过强化“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建设,为区域发展培养了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公共治理人才。 一是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构建出以“专业思政”为统领的“四位一体”思政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二是优化培养方案。在课程设计与研究方向层面,紧密对接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战略需求,针对性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熟悉自贸港政策、精通跨境治理的高端公共治理人才。三是全面实行“专业责任教授”制度。强化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的主体责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四是积极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逐步实现本硕贯通式一体化人才联合培养。五是构建“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人才培养机制,实现科研项目式育人和跨学科组团式育人。 近年来,数十名学生在《公共管理学报》《中国行政管理》《中国土地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多名优秀学子赴国内公共管理学科A类高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充分彰显出学科人才培养的质量。 协同创新,开展有组织科研与服务 学科系统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与服务工作,通过拓展科研合作网络、深化校地协同联动、推进跨学科交叉研究,国内与国际合作“朋友圈”不断扩大,取得了丰硕的科研与社会服务成果。 依托海南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改革,重点打造10余支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在生态治理、基层治理、国土空间规划、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形成科研体系;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构建高水平科研合作网络,以海南大学人文社科名家讲坛、公共治理名家大讲坛、海南自贸港公共治理创新论坛等品牌学术活动为载体,加强与国内外公共管理学界的交流互鉴;锚定海南自贸港建设和海南“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需求,深度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针对性开展生态治理、应急管理、旅游公共服务与公共政策研究,社会服务效益日渐凸显;稳步推进学科平台协同建设,获批成立省级重点研究基地“海南省公共治理研究中心”等多个省级研究基地。 近5年,教师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各类奖项17项,发表高质量论文百余篇,获批32项国家级别课题项目,其中2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1项国家重大专项项目,科研经费累计3600余万元。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学科将继续坚持面向国家战略和海南发展需求,突出国际化、创新型、跨学科特色,着力培养政治立场坚定、通晓国际规则、熟悉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公共治理人才。 (徐艳晴 魏诗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