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6 星期四
“蜂巢式”团建:“金师资”建设区域教研创新实践
——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职旅游专业教研团队15年探寻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应继慧 陈威民 杜樟轩 沈常佳

  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职旅游专业教研团队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中连夺2枚团体金牌,在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饭店服务)大赛中获7金5银,教学成果获浙江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中职旅游专业教研团队以“金师资”建设为核心,在对标新版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中不断突破。

  团队以“双师型”教师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累计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3项,完成省级规划课题任务10余项,6人次开设国家级别示范公开课。创新推出了“用英语讲杭州故事”品牌赛事,单届网络关注量超12万次,成功构建了“专业教学+文化传播”双融模式。

  团队协同杭州旅校、中策职校、西湖职高、富阳职教中心、萧山二职、桐庐职校、新安江职校、临平职高等深度参与G20杭州峰会、杭州第19届亚运会等国际重大活动,累计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数千人次。牵头研发面向中小学的职业体验课程,带动全市职业院校研发系列优质课程包,开启全城职业体验服务,惠及近千户家庭,提高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金师资”建设路径

  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紧扣区域经济与旅游产业升级需求,设计30个专业大类教学研究会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其中,中职旅游专业教学研究会针对以往教师“能力结构单一”“教研组织孤岛化”等问题,以“蜂群效应”为理念,创新构建“蜂巢”集群教师团队发展模式,实现了从“单一课程团队”到“集成化教师平台”的跨越。

  结构化组队,裂变式推进:构建教师成长共同体

  协同“省—市—县”三级教研机构搭建“蜂巢”集群平台。通过“双向遴选”机制,分层建队、分团培养,组建名师领航团、教学评价团、竞赛攻坚团、科研创新团、社会服务团5支结构化团队,形成“行业名匠技术赋能+职教名家战略指导+团队交叉协作”运行机制。

  团队指导各校教研组按需组建“小蜂巢”,形成“一校一特色”校本模式。通过“1(市域理事会)+5(核心团队)+N(校本蜂巢团队)”矩阵,实现了优质经验跨校流动及创新模式全域复制,形成了“大蜂巢孵化小蜂巢—小蜂巢反哺大系统”的良性循环。

  项目化运作,协同式研训:创新教师发展机制

  “蜂巢”集群开发“一团一类项目资源包”,5支团队分别打造“抽测评价包、产教对接包、竞赛攻坚包、科研案例包、社会服务包”,为教师提供“基础技能层—专业创新层—产业对接层”立体化支撑。

  同时,实施“五环六步”微项目教研,通过“标准研制、进企研修、集训拉练、成果孵化、辐射推广”五种方式,开展“问题诊断→组建微蜂群→任务设计→场景实践→复盘优化→推广复制”六步循环,推进教师“跨界整合力+学习研究力+教育教学力”培养。

  生态化治理,差异化激活:营造教师成长新环境

  “蜂巢”集群通过分布式决策机制,在需求调研、主题共议、方案优化中弹性调配资源,尊重个体差异,激发内驱力,实现教师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协同。

  “漂流式研训”定期轮换教研主场,让教师经历从学科到业态、从校区到企业、从教师到团员的角色转变。构建区域轮转、校际协作、全体参与的研训网络。通过中职、高职和企业“三位一体”“对标研训+同行跟随”,开展专题化、定制化、国际化研训,形成教师成长生态闭环。

  裂变式辐射,全国性推广:应用成果丰硕

  团队取得的成果产生了“蜂巢式”团建效应,服务省域教师千余名。模式裂变成果荣获浙江省科研成果奖金奖和创新创业金奖,相关成果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同时在杭、甬、嘉、台、湖、丽等地推广应用,助力教学质量提升与在技能赛事中摘金夺银。团队主持制定《会展服务与管理》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1门、“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数字课程1门,牵头制定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3项,主编/参编国家规划教材10余部。培养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牌教练12人次,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别奖项60余项。

  “蜂巢式”团建实现全域覆盖,并持续裂变孵化地方优质教研组团队。近3年,“蜂巢”团队高级教师(含正高级)比例从28.9%提高到52.2%。2023年,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旅游大类课程思政集体备课会;创建多个市域旅游教研共同体,年均开展跨区域联合教研3次;15年来,累计组织教研活动200多场,听课评课120节次,直接受益师生超万名。

  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职旅游专业“蜂巢”集群通过能力重构、组织进化和动力变革,形成了教师专业群与产业链对接的整合力,提升了教师教学反思、行动研究、成果凝练的学研力,增强了教师“岗课赛证”的教学力,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金师资”建设提供了成功案例。

  (应继慧 陈威民 杜樟轩 沈常佳)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