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已成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关键力量。烟台大学机电汽车工程学院扎根胶东半岛,紧密对接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联合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福山园及潍柴新能源商用车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于2020年10月共建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2023年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依托山东省本科教改重点项目“立德铸魂 多元融合 实践创新 地方高校机械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深耕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在机械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走出了一条地方高校特色发展之路。 专业设置与调整:构建特色鲜明的动态适配专业体系 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机电汽车工程学院始终以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为导向,不断优化专业结构,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和机器人工程三个专业。 以认证为标杆的专业建设体系。机电汽车工程学院始终将专业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石,形成了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引领的质量保障机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山东省首批特色专业,2022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车辆工程专业于2012年入选国家教育部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于2021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跻身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行列,成为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高端装备产业的重要力量。 面向产业前沿的专业动态调整。紧跟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产业变革方向,机电汽车工程学院精准布局新兴专业领域:机器人工程专业依托国家焊接工业机器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成国内一流的机器人教学科研实验室;2025年,新增低空技术与工程拔尖创新班、智能制造工程等微专业,实现专业与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支柱产业的无缝对接。 创新模式:以产教融合为核心的“双驱四阶”培养体系 机电汽车工程学院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创新“专业认证+产教融合”双驱动机制,构建“基础夯实—实训提高—课外创新—工程应用”四级递进实践体系,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双平台+项目引领”:重构课程体系。机电汽车工程学院依托山东省本科教改重点项目“智慧教育生态下,机械专业课程群‘三谱一体’教学模式研究”,打造“校内平台+企业平台”双教学载体,实现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在校内平台完成“机械制图”“力学”等基础课程及“汽车理论”“机械原理”等专业课程教学;在企业平台开展特色课程教学,目前已联合企业共建“智能汽车与车联网”“新能源汽车技术”等25门产教融合课程,实践教学学时占比达30%。同时,将潍柴新能源商用车有限公司的整车设计、力高新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电池管理技术等70余个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掌握行业标准、熟悉开发流程、积累工程经验。 “三段式全流程”:贯通培养链条。机电汽车工程学院创新“校园学习—企业实践—顶岗实习”三段式育人流程:第一、二学年,“课赛结合”,嵌入工程化项目,学生在校内夯实基础知识;第三学年,校企联合讲授方向模块课程,学生参与项目实训演练;第四学年,学生在企业开展顶岗实习,由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毕业设计。学生全程接受“学校+企业”双重管理,实现“在读培养—实习顶岗—毕业就业”无缝衔接。近3年,46%的毕业生进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领域,28%的毕业生服务汽车后市场,成为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人才蓄水池”。 “政校企协同”:创新育人机制。机电汽车工程学院构建“政府部门桥联、学校主导、企业主体”的协同机制,成立由政府部门、学校、企业代表组成的理事会,实行院长负责制,下设综合管理部、发展工作部、教学工作部、科研工作部4个部门,形成了“共同管理、共担责任、共建专业、共育人才”的合作格局。同时,组建由高校教授与企业高级工程师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标准、评价培养质量,确保人才培养始终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强化支撑: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保障的三维联动服务体系 机电汽车工程学院整合“政校企”三方资源,从师资队伍、实践平台、保障机制三个维度构建服务支撑体系,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机电汽车工程学院实施“内培+外引”策略,建设了一支兼具学术水平与产业经验的师资队伍。目前,学院共有教师87名,另有企业导师45名;校内教师中,多名教师具有企业工作背景,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项目等30余项,形成了“校企教师联合授课、联合研发、联合指导”的常态化机制。 构建“多层次”实践平台网络。机电汽车工程学院整合资源,打造了四类实践平台,形成了“实验实训—企业实习—科研创新—创新创业”的全链条支撑。校内实验实训平台包括国家级别工程力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工程实训中心等;企业实习基地包括烟台艾迪液压等20个校企合作基地,总面积超2万平方米;科研创新平台涵盖山东省新能源汽车电驱技术创新中心等6个省级平台;创新创业平台包含烟台大学创业孵化基地等。 健全“多元化”保障机制。在组织保障上,各类建设项目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小组,负责各类项目建设推进和绩效考核,确保产教融合项目高效落地、有序推进;在政策保障上,依托《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等文件,明确校企合作、师资管理等配套政策;在经费保障上,形成“学校投入+政府部门支持+企业资助”多元模式,为产教深度融合提供了坚实支撑。 创新创业成果:实践赋能与竞赛砺才的成效彰显 机电汽车工程学院始终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引擎,以赛促教、以赛砺学,构建了“实践筑基、创新赋能、竞赛提质”的育人链条,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国家级别赛事中屡创佳绩,彰显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成效。 2019年,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020年,荣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2023年,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2024年,在国家级别赛事中再添硕果,分别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铜奖与“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这些奖项是机电汽车工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有力见证。 烟台大学机电汽车工程学院在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方面的探索,既是地方高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生动实践,也是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深度创新。从专业体系与产业需求的动态咬合到“双驱四阶”培养体系与企业真实场景的无缝对接,再到“政校企”三方资源的协同共振,其核心在于打破教育与产业的壁垒,让人才培养始终扎根于产业实践的沃土。未来,学院将继续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协同育人为核心的模式,为高等教育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于涛 张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