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4 星期二
南京工业大学
三维联动 构建教育数字化新生态
丁洁琼 刘睿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和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形成了数据驱动、人技结合、跨界开放的教育生态。南京工业大学历史底蕴深厚、学科特色鲜明,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教育报国、科技强国的使命担当。新时代新征程,南京工业大学以主动出击的姿态,重构基础设施、学科专业、教学场景,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重塑学校教育新生态。

  基础设施重构

  夯实教育数字化新生态之基

  南京工业大学强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从硬件环境到软件环境,以基础设施重构推动数字校园建设,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一是数字化教育硬件设施建设。学校作为首批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牵头高校,从全光网络建设入手,稳步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旨在构建更高效、更稳定、更智能化的校园网络环境。为此,学校针对校园网终端承载不足、校园主干环网管道桥架资源紧张、供电安全稳定性不足、网络运维手段落后等方面的问题,采用极简以太彩光方案,实现“一纤一室,一室一设备”,推动高性能Wi-Fi的全面覆盖;打造全链路光电分离,降低弱电间的消防安全隐患;让智能运维成为主宰,绘就全网一张图,让师生获得“无感处理”的新体验。二是数字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学校在网络全覆盖的基础上,推进智能空间建设。持续加强智慧教室、在线教学平台、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等智慧教学环境建设,构建推动教学革新的智慧保障体系。学校高度重视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目前,获批3个高等学校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项目、7门国家级别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0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并建有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

  学科专业重构

  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南京工业大学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主动顺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凭借自身在理工科方面的传统优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培养具有前沿理念、国际视野、数字素养、跨学科思维的新时代高质量人才。一是建立人工智能学院,强化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学校建有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下设的人工智能专业为2020年新申办专业,学科方向主要为网络与云计算、智能感知与信息处理、数据科学与智能计算、生物信息与医疗大数据等,既体现了新型技术的融入,又凸显了人工智能与生物、医学等学科的交叉协同,致力于培养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二是深化科研创新,搭建科研平台。学校围绕人工智能领域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借助人工智能研究所、信号处理与智能传感研究所等平台,聚焦人工智能相关理论、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等方面内容,扎实做好科研创新工作,打造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基地。三是推进课程更新。学校积极推动课程建设,强化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的有机融合,进一步丰富人工智能类课程体系,开设“人工智能+”系列课程,实现人工智能课程覆盖全校所有专业、所有学生。目前,学校建设类型涵盖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类课程、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类课程、人工智能专业赋能类课程,真正做到贯穿全年级、全周期,实现全校学生跨学科、跨领域共享人工智能课程。其中,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类课程通过普及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分层分类开展教学,以深化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培育学生运用人工智能的意识和素养;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类课程聚焦国际研究动态,培育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创新能力;人工智能专业赋能类课程基于专业特点和学科特色,创新植入人工智能元素,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在专业领域中的应用,如开设“人工智能理论与应用前沿”“智能生物信息技术”“多智能体与智能控制”“工业互联网与智慧安全”等课程,不断扩展课程的广度与深度,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学场景重构

  打造线上线下、虚实融合的新生态

  南京工业大学着力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场景变革,积极尝试“师—生—机”三元协同关系,并不断突破时空的界限,为学生创建虚实融合的新教学场景。一是革新教学模式。学校主张多元教学模式的创新应用,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案例驱动式教学、人机协同式教学、开放式课堂教学等嵌入课程教学,推动线上资源与线下课堂的深度融合。目前,学校已形成线上课程、线下课程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打造诸如“工程流体力学”“传感器技术”“程序设计语言(Python程序设计)”等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形成“线上自主学习—线下重点讲解和深度研讨”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已成为常态。二是创建虚实融合教学场景。学校高度重视虚拟仿真教学实验资源建设,立足学科专业特色,聚焦国家发展战略需求,融合AR(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实训体验,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海上风电桩基础静载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作为学校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新增项目,对接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与“双碳”目标,针对海上风电桩基检测“高危、高成本、不可逆”等行业难点,打造了虚实融合、安全高效、创新引领的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打造“基础—综合—创新”三层次教学模块,形成“虚拟仿真课程建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智能评价体系构建”闭环式育人体系,进一步拓宽了育人维度。值得一提的是,AR/AI融合与云端资源共享,构建跨区域教学生态已成为学校未来不断突破的新方向。三是深化产教融合。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学校精准对接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新需求,推进产业与教育的高度衔接,以产业发展新态势和新需求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重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学校与中节能城市节能研究院有限公司达成合作,聚焦“双碳”目标和建筑业转型升级,共建“校内基础教学+校企科创实训+企业项目实战”的三阶递进培养模式,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拓展BIM、自动控制、人工智能和综合能源应用管理等前沿知识,强化学生的实践训练和科研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重塑高校教育新生态,已经成为南京工业大学纵深推进改革的必经之路。未来,学校将勇于挑战、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智慧、共享的教育数字化新生态,不断绘制学校教育新图景,赋能学校育人质量持续提升。

  (丁洁琼 刘睿)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