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1975年建校至今,河南工学院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光辉历程。学校秉承“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精神,发展成为拥有41个本科专业、2万余名在校生的本科高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应用本领、出色品质和家国情怀的优秀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实现从高等专科学校 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跨越 1975年7月,一所旨在为河南省机械工业培养技术人才的厂校结合型职工大学——新乡市重工业局工人大学应运而生。学校将奋斗基因注入血脉,从两个专业的10余名教师和50余个学生起家,筚路蓝缕,砥砺奋进,奠定了“工学结合、校企共生”的办学基础。学校坚持“课堂设在车间里,讲台就在机床前”,实施教学、生产、 产品研发与技术改造相结合的工厂办学模式,培养出兼备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的学生。这种注重实践的教学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形成了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 1984年,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河南省政府部门决定在学校原有的基础上建立河南机电专科学校,专业设置从机械、电气,扩展到电子、管理等领域。一年后,学校开始开展普通全日制招生,初步形成了以工科为主的办学特色,为河南省机械、电子行业培养了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千余名。 1992年,学校更名为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迈入发展新阶段。国之所需,学之所向。学校聚焦关键领域,创新教学模式。1996年,与34家大中型企业和科研单位组建了联合办学董事会,迈出学校与社会、企业深度融合的关键一步。1997年,学校创造性提出“2+1”人才培养模式(2年基础和专业理论、实践教学,1年企业顶岗实习完成毕业设计)并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学校与百余家董事单位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就业创业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1999年,学校被国家教育部门列为全国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2004年,学校获评全国就业先进单位。 2016年,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河南工学院,实现了办学层次的重大跨越。作为河南省主要为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踏上了新的发展征程。 半个世纪的积淀与发展,淬炼了河工人励精图治、砥砺奋斗的精神。学校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专到本,历经多次更名,实现由厂校结合型工人大学到全国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的跨越、由专科层次办学到本科层次办学的跨越、由新建本科院校到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再到入选河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的跨越,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显著提升,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增强,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了河工力量。 依托产教融合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扎根中原大地,河南工学院在协同育人、校企融合、创新发展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凭借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工匠精神,将产教融合的种子培育成“参天大树”。2016年10月,河南工学院获批全国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服务河南“十大战略”和制造业强省战略。学校本着“对接产业、突出重点、打造特色、形成品牌”的学科专业建设思路,面向河南先进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开展新工科专业建设,开设了41个本科专业,其中工科专业占比达75.6%,获批3个省级重点学科和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构建了以工学为主的学科专业体系。 坚持能力为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与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等30多家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围绕人才共育、科技攻关、课程共担等方面展开合作,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学校获批国家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29项,“三接二融 六基一服 现代产业学院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获得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学校先后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了校内高水平实验室,引进了深圳岚峰机械有限公司和新乡市万新电气有限公司等生产型企业12家,为5000余名学生提供生产型实习实训岗位,截至目前,学校建有实验室170余个,与远东电缆有限公司、卫华集团有限公司、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160多个。机械工程中心、电气工程中心等一批集生产、教学、研发、创新创业功能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支撑。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学校逐步形成智能制造、电力电气、电子信息、新能源材料、产业经济5个兼具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专业集群,打造了电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10余个重点特色专业。许多毕业生已成为行业领军人物或技术骨干,在2025年毕业季,毕业生和国内电缆行业名企提前签约,实现高质量就业。 高质量党建 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学校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扛稳抓实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立足未来、谋划全局,聚发展之力、筑强校之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特色党建品牌凝心聚力。进入新时代,学校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突出政治统领,强化理论武装,党的建设水平持续提升。近年来,学校持续开展党建工作强基引领“三级联创”活动,党建工作品牌培育创建取得新突破,先后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等国家级别工作品牌3个,河南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河南省高校省级样板党支部、河南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河南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等省级工作品牌13个。 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丰硕。学校大力实施新工科及新文科建设工程、“创新理论基础—学科基础创新—专业创新—综合能力创新”四阶递进创新教育体系建设工程、课程思政育人工程、“3+1”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工程(“3”即学生评价、专家评价、院部评价,“1”即教学创新评价),在学科专业建设、创新课程开发、课程思政改革和教学质量评价创新方面持续深耕。学校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9项,建设国家一流本科课程6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8门,2024年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迈上新台阶。 教师队伍建设坚实有力。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专任教师840余人,其中,博士占比达25%,包括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各类高层次人才37名。先后聘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等行业专家为特聘教授。2021年10月,学校入选河南省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通过专业实践活动、岗位培训、外派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轮岗锻炼和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打造出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河工名师队伍。2023年11月,机电装备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教师团队入选河南省本科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科研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项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4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200余部,获得国家专利授权930余件。学校获评河南省高校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十快”高校。 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 发展中担当作为 新时代展现新作为,新征程扛起新担当。河南工学院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战场”,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承担起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 学校精准对接新乡市发展战略和“8+17+N”产业链群,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新建智能车辆工程、虚拟现实技术、智能感知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大力发展机器人、智能制造等新兴学科专业,构建与新乡产业结构高度契合的学科专业体系,深度参与新乡产业链群培育。 学校鼓励教师深入生产一线,把论文写在企业、车间,切实为行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近年来,学校深化校企、校地合作,与新乡市政府部门共建了新乡市机电装备科技协同创新创业中心,与新乡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了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助力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胜华电缆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产品技术升级,助推河南天利热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新乡市万新电气有限公司等企业成功上市,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学校引导毕业生在新就业创业,一大批毕业生成长为新乡市行业企业的骨干力量。 学校先后帮扶新乡市封丘县鲁岗镇祝店村和新乡市新乡县合河乡前村,推动当地产业发展与乡村治理水平双提升。人居环境得到改善,特色产业形成规模,学校以高校智力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拳拳爱国之心,铮铮报国之志。学校扎实推进国防教育建设和大学生征兵工作,形成建设“国防志愿教导团”等先进经验和做法。青年学生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将个人力量、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事业中。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河南省国防教育模范高校和省、市、区级征兵工作突出单位等荣誉称号。 河工学子赴山海、报家国,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贡献力量。优秀毕业生钟源、郑建文等人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校友史真真入选2022“感动中原”年度教育人物,校友安琪在学校捐赠设立“利菲尔特”奖学金。在祖国需要的地方,河工学子建功立业,书写担当。 回顾50年的发展历程,河南工学院走对了路子,创出了牌子,形成了特色。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河南省文明校园标兵、河南省本科高校智慧教学建设示范校等诸多荣誉。 未来,河南工学院将坚守办学初心,向着建设机电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进,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河南工学院党委书记、校长 孙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