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3 星期一
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
马金祥

  打造一个真正让青年能就业、敢创业的友好型城市,已成为影响城市未来竞争力的关键变量

  近日,长沙“城市合伙人”超级实习生计划第四季启动,向全国高校学子提供超过4000个优质岗位,涵盖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乡村振兴、政务实习、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并通过导师赋能、创业融合等方式,为青年提供职业规划指导和创业机会。这是长沙连续第4年推出这一品牌项目,累计创造逾1.4万个岗位,让青年与城市在一次次交流合作中实现“双向奔赴”。

  长沙的探索,为当前“百城竞逐”的人才争夺战提供了一个富有启示性的范本。《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将青年就业创业列为首要发展领域,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密集出台,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年就业创业的高度重视。

  当前,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年作为最具创新活力的群体,其就业创业状况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水平。然而,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凸显,青年在就业创业道路上步履维艰。这背后既有经济转型期的客观因素,更折射出城市在构建青年就业创业生态上的短板。

  因此,打造一个真正让青年“能就业、敢创业、易兴业”的友好型城市,已成为影响城市未来竞争力的关键变量。这就要求城市管理者转变角色定位,从以优惠政策和短期引才为主的“筑巢引凤”思维,升级为与青年共谋发展、共担责任、共享成果的“城市合伙人”思维。推动形成涵盖就业支持、创业扶助、生活保障、文化包容与价值认同的全方位、多层次发展生态,让青年能够在城市真正扎根成长,并愿意将个人前途与城市未来紧密相连。

  建设适合青年就业创业的友好型城市,需要形成从“就业衔接”到“创业扶持”、再到“安居乐业”的完整支持链条。首先,要打通从校园到职场的通道,联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将实习实践常态化、制度化,让学生在进入社会前就能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并配套专业化的职业规划指导,利用大数据等技术为青年提供个性化的职业测评和发展建议,减少求职的盲目性和挫败感。其次,构建鼓励创新、包容试错的创业支持体系,在前期为青年对接创业项目和行业需求,提供低成本场地、专业导师和启动资金,在后期完善创业失败保护机制,通过债务减免、二次创业扶持等措施,让青年能够重新出发、持续探索。同时,还需完善生活配套,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优化交通网络,提升公共文化、体育、休闲设施供给,让青年既能立足城市发展,又能拥有丰富的生活体验。

  打造适合青年就业创业的友好型城市,应使其不仅是发展成果的共享者,更是城市建设的共同创造者。为此,可建立常态化的青年议事与协商渠道,在涉及青年利益的重大决策出台前,引入“青年影响评估”环节,确保青年声音直达决策层并得到回应。同时,鼓励青年深度融入城市更新与社区营造,赋予其在设计、策划、公益志愿等领域的实际职能,让青年以创意和行动参与城市建设,从而在共建过程中形成更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组织所副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