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3 星期一
青年说
  任孟山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授

  新闻回放

  据媒体报道,近年来,“拼”成为青年中的流行热词,“拼车”、拼单购物让不少年轻人乐此不疲,就连宠物医疗、健身私教、奢侈品租赁等也出现了拼单身影。“拼”字背后,隐含着怎样的消费理念和文化密码?本期我们邀请几位大学生朋友参与讨论。

  主持人语

  从本质上讲,“拼”是资源的组合和整合,组合是物理性质的,整合则是化学性质的,经过组合之后的整合,实现双赢或多赢,实现“帕累托最优”,也是互联网长尾效应的表现之一。在这个意义上而言,因“拼生活”而产生的耗时、矛盾等问题,其实是机会成本的体现。此外,如果想让“拼生活”更舒心如意,那么“拼生活”的参与者就要遵守临时契约,如若不然,则参与者可能遭遇“拼”不如意的结局。

  爱“拼”才会“盈”

  张锐

  近年来,“拼”模式正以惊人速度渗透进当代生活的毛细血管,进入年轻人的生活。“拼”模式俗称拼单,是指消费者通过社交平台或电商渠道,组织集体购买同一商品以达到降低单价目的的消费模式。

  “拼”模式的显性价值,是减少资源浪费,为打造经济、节约型的消费环境提供“土壤”。

  供给端上,拼模式是“双赢密码”。日常生活中原本十几块的快餐,经“拼好饭”后,往往只要几块钱,这正是商家“薄利多销”、消费者低价享需的双赢写照。

  消费观上,拼模式是理性“启蒙师”。当我们选择拼单时,性价比便已悄然成为首要考量。这种消费思维,鼓励我们在价格与品质间寻找“最优解”,驱散了盲目冲动的“消费迷雾”,让“按需消费”成为共识。

  市场端上,拼模式是信任“黏合剂”。拼单消费所配套的诚信信誉、监督举报等机制,像斑马线一样,既守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在协作中强化消费者的契约精神。

  这三者形成的合力,不仅降低了社会对“浪费”的容忍度,更提升了对“经济节约”的认同度。

  “拼”模式所承载的,早已不只是“省钱”的实用价值,更是对资源高效利用、消费生态优化的期待与追求。爱“拼”才会“盈”,盈的是钱包减负的轻盈,是资源盘活的充盈,更是社会消费观念进阶的丰盈。

  (作者系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

  冷看“拼”热潮

  冯予时

  省钱,是“拼生活”最主要的吸引力。但当“拼”的潮水退去,人们发现价格上的优惠往往伴随着时间消耗与沟通摩擦。

  拼单省了钱,却也可能拼掉了时间。拼单通常意味着需要多方搜集优惠信息,多平台比价沟通,有时甚至需要反复计算单价。而拼合的关系,也可能拼出矛盾,如拼车遇上迟到的乘客,拼单时为优惠券分配争执不休,等等。拼单有时也是在拼运气。许多消费者会通过网络平台寻找陌生人拼单,结果却遭遇欺诈、跑单、假货等诸多问题。

  可见,“拼生活”本质上是一种临时社会契约,而风险在于规则的不清晰与信任的脆弱。因此,要让人们在“拼生活”中获得更好的体验,核心在于建立和遵守规则,这就需要平台、商家与消费者共同努力。

  平台应当建立更完善的监管和保障机制。目前,许多平台已经引入超时赔付、信誉评分等机制。商家也应主动适应这种消费新趋势,优化多人点餐系统,提供更清晰的费用拆分和备注选项,以降低沟通成本。

  “拼生活”折射出了新一代青年对于传统消费生活方式的革新。从“抠门”的自嘲到“精明”的赞许,“拼”不仅成为一种新的省钱方式,更是一种合作共享文化。但要让“拼”热潮真正释放热效应,价格之外还需要规则与信任的保障,才可能让“拼”成为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智慧,从而描绘出一个更具理性与温度的“拼时代”。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白杨班硕士研究生)

  小“拼单”有大学问

  夏凤翔

  表面看,拼单是为了“省钱”,但深入观察,这背后是年轻人对消费本质的深刻理解。在物质丰裕时代长大的他们,不再将购物视为单纯的占有,而是更注重商品和服务的实际使用价值。

  拼单不仅满足物质需求,更创造了一种新型社交连接。在“数字化孤独”蔓延的今天,拼单行为意外地成为了对抗社交碎片化的利器。一次拼单不仅是一次交易,更是一次微型社交实践。从发起“拼单”到协商细节,从分摊费用到共享商品,整个过程需要沟通、协商、互信。这些看似简单的互动,有利于间接培养年轻群体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群意识。这种基于共同需求的连接,会增进社交质量。

  更重要的是,拼单体现了年轻人对消费主义的创造性回应。通过集体智慧,他们打破了商家设定的消费规则,重构了属于自己的消费逻辑。拼单不仅降低了个人成本,更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这种模式挑战了传统消费文化中“更多、更大、更贵”的价值导向,代之以“足够、共享、可持续”的新理念。在这个意义上,拼单已不仅是一种消费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表达。

  当拼单成为常态,我们看到的是年轻人不再被动接受消费主义的灌输,而是主动创造属于自己的消费伦理。这种基于实际需求、注重资源共享、强调社群连接的消费模式,不仅重塑着年轻群体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改变着社会的消费文化。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