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纺织服装行业特色,创新提出“暖心育人、经纬织梦”的思政教育新理念,精心构建起“‘三化’驱动、‘五专’行动、‘四育’联动”的思政课“暖心育人”新模式。通过聚焦“教师的温情、课堂的温馨、实践的温度、方法的温暖”4个维度,持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让有温度的思政课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教师的温情:以师者之大爱浸润学生心灵   职业境界彰显师德高度。学院引导教师把思政课教学从职业升华为崇高的事业,将每一堂课当作底蕴深厚的艺术作品来精心准备。教师把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作为育人价值判断的核心尺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价值引领。   自我要求体现师德深度。学院要求教师不仅要做学生敬仰的“四有”好老师,更要达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标准。通过常态化培训、教学竞赛等活动,教师持续提升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理论功底征服学生。多年来,主持完成教育部门课题、省级思政重大课题等省部级课题30余项,在江苏省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专项赛、江苏省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等省级竞赛中获得特等奖等奖项近20项。   关爱学生展现师德温度。学院将“关爱每一名学生成长”作为思政课教师的第一要务。教师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因材施教、因人施策,让学生感受思政课教师的“大爱”。   课堂的温馨:坚持“三化”驱动,建好“思政小课堂”   教学过程体验化。学院创设“经纬织梦”情境式教学、互动式课堂和体验式实践。课前,通过“读教材、看手册、思问题”“三招”引导学生自学;课中,通过“设情境、探新知、解疑惑、引共鸣”“四技”引领学生互学;课后,通过完成学习手册、把参与社会实践时的所见所感形成成果驱动学生践学。   教学手段信息化。学院构建线上线下、课上课下、课内课外集成的学习平台。累计完成千个音视频资源录制,千种体现常纺、常州和江苏特色的案例资源数字化研发,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教学评价多元化。学院探索专家、学生、教师等多元评价主体参与的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构建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贯穿线上线下全场域,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   实践的温度:推进“五专”行动,用好“社会大课堂”   学院坚持以项目为行动导向,善用教育部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依托现代产教融合体,开发校内外“N地N库”实践教学基地的现场教学资源,有效推进“五专”行动:每门课程均编写了独具常纺特色的实践教材,汇集了百种政校企行专项实践内容,每学期通过课程专项实践方案,精心组织学生展示千种“五育五美”培根铸魂专项实践案例,千组专项实践团队接受评价,数百名学生获得院级、校级专项实践表彰并获得学生成长素拓分,在集体中成长,在合作中进步。   同时,学院通过持续打造“金教师”“金课堂”“金教材”“金平台”和“金口碑”,树思政“金课”育人品牌;强化校内外“N地N库”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打造突出行业、地域、学校、专业特色的红色实践,树红色实践育人品牌;利用全国联盟平台优势,发挥常州市“部校共建”平台作用,开展全国及地方红色文化精品活动,树红色文化育人品牌。   方法的温暖:突出“四育”联动,传递学校关怀   课程育人夯实基础。学院系统整理党的创新理论百余个,挖掘现代纺织产业案例百余个,以丰富且有特色的课堂教学资源赋能课程育人。   实践育人提升能力。学院思政课教师全员参与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美育示范课程建设,开发了百项专题、千种案例实践教学资源赋能实践育人。   网络育人拓展空间。学院录制走进百家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视频资源,开发数百项网络教育资源赋能网络育人。   文化育人浸润心灵。学院通过“部校共建”,创设并连续开展了在常高校大学生弘扬中国精神宣讲活动,形成了近百项独具特色的文化案例资源赋能文化育人。   学校作为全国职业院校美育联盟理事长单位、全国纺织服装职业院校思政课建设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和全国轻工职业院校“大思政课”建设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深耕思政课建设和美育建设,出版了《五育五美》等思政课实践教材4部,实现实践教材系列化、实践教学规范化。近5年,学院全部学生参与红色实践,思政课教师指导学生获得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一等奖、2023年“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等荣誉。   未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深化“‘三化’驱动、‘五专’行动、‘四育’联动”的思政课“暖心育人”新模式,不断完善“暖心育人、经纬织梦”的思政教育体系,努力培养更多德技并修的时代新人。(陈利 赵亚静 边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