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0 星期五
安阳师范学院
立足特色优势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刘君 李国强 杨如意 徐红玉

  近年来,安阳师范学院依托安阳作为“甲骨文的故乡”的独特区位优势,精心构建起“特色赋能、专创融合”的“345”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三引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依托“四融合”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五支持”创新保障机制。学院不断锐意进取,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通过“三引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筑牢育人根基

  学校立足地方优秀文化资源禀赋,系统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的课堂教学体系。

  课程引领,铸文化自信之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为抓手,开设“甲骨学初阶”特色校本必修课程,开发“甲骨文信息处理导论”等选修课程,编撰《甲骨文初阶教程》等10余种参考教材,形成“由低到高、由简到难、由识读到研究”的甲骨文特色课程体系。

  实践引领,筑使命担当之基。将甲骨文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到科技创新、校园文化、社会实践项目、学科竞赛中,开展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的甲骨文活化利用实践。

  思政引领,塑家国情怀之本。强化思政引领,将甲骨文承载的“天人合一”等思想巧妙融入课程思政,开发“甲骨文里的中国精神”思政案例库。组织师生参与殷墟考古等活动,为中国文字博物馆等机构提供专业支持,在文化实践中培育兼具创新精神与家国情怀的“甲骨文守护者”。

  依托“四融合”重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育人要求

  学校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壁垒,精准锚定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构筑“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融合甲骨文特色,激活创新基因,培养创新创业思维。依托甲骨文信息处理国家教育部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建设学科群——甲骨文信息处理学科群、数字甲骨共创中心,深度挖掘甲骨文在思维启发、技术应用、资源转化中的独特价值;培育“甲骨文结构拆解与产品原型设计”“甲骨文符号逻辑与算法建模”等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与创新迁移能力;将甲骨文数字化处理、人工智能识别等关键技术转化为教学案例,强化学生的技术攻关能力。

  融合专业教育,强化交叉能力,夯实学科教学根基。打破专业壁垒,构建跨学科课程矩阵,推行跨专业选课和辅修制度,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

  融合技术创新,深化实践层次,培养应用型人才。打造甲骨文数字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引导学生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开展甲骨文研究与文创开发,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

  融合产业需求,服务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作,与甲骨文研究机构、文创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发课程、编写教材,邀请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和项目指导,将产业前沿需求内化为培养标准,确保人才输出与社会需求精准对接。

  基于“五支持”创新保障机制,健全育人体系

  学校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系统打造“五支持”体系,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全方位的制度保障。

  人才培养方案支持。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在6个创业教育二级学院的21个本科专业中,开设共计12学分及128学时的创业教育必修课,开发一系列与专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选修课程。

  教学资源平台支持。依托甲骨文信息处理国家教育部门重点实验室,以特色学科引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建设“甲骨文创客空间”“省级安师众创空间”,实现专创融合的特色化发展和商科赋能,确保创新创业教育链条的完整性。

  “双师型”师资队伍支持。秉持“培养骨干、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原则,精心打造一支专兼结合、专创融合的师资队伍,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优质师资保障。

  经费支持。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机制,为创业教育二级学院提供40万元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经费,确保各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持续改进。

  动态评价支持。创新构建全链条、多维度的动态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多元化,打破传统单一校内评价模式,引入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评价指标科学化,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成果转化率、社会贡献度等纳入核心指标;过程反馈动态化,建立“年度诊断+专项评估”机制,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卓越奖”,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

  未来,安阳师范学院将持续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依托甲骨文特色资源,优化“345”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多措并举打造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着力培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刘君 李国强 杨如意 徐红玉)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