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0 星期五
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矿业工程学院
以“三融赋能”培育矿业拔尖创新人才
廖寅飞 谢广元 郑西贵

  中国矿业大学是我国矿业高等教育的重镇,其化工学院精研选矿技术创新,矿业工程学院深耕采矿工程专业建设,化工学院与矿业工程学院协同发力,在矿业工程及交叉学科领域构建了国家教学科研平台矩阵,形成了以采矿、选矿为根基,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的学科生态。化工学院与矿业工程学院以“三融赋能”为核心,通过知识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深度实践,培育引领矿业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

  “三向发力”破壁垒,构建贯通融合的知识体系

  化工学院与矿业工程学院坚持“三向发力”的系统性思路:以学科交叉打破专业壁垒,促进知识融通;以产业创新对接实际需求,强化产教融合;以科技创新反哺教学前沿,深化科教融汇。此外,化工学院与矿业工程学院还聚焦课程重构、教材更新、师资协同、实训强化及创新创业赋能五大抓手,系统构建贯通融合的知识体系,为矿业智能化升级提供坚实支撑。

  课程重构筑根基,打造立体教学新生态

  化工学院与矿业工程学院以“基础—专业—拓展—实践”阶梯式课程群为骨架,强化课程间的逻辑衔接与知识渗透,构建起覆盖矿业全产业链的课程矩阵。在纵向维度,从“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到“采矿学”等专业课程,再到“智能选矿技术”等拓展课程,形成了从理论根基到前沿应用的贯通链条。在横向维度,重点开发“矿山大数据分析”等交叉课程,打造“采选冶一体化”深度融通、“AI+矿业工程”前沿交叉的特色课程集群,推动传统矿业学科与新兴技术的有机融合。此外,化工学院与矿业工程学院还积极整合校企合作项目、重大工程案例等优质资源,构建“理论讲授—案例研讨—模拟实践”的立体化教学模式。以国家、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为引领,突出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通过小班化研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方式,实现“线下金课”与“线上金课”的优势互补。

  教材革新塑形态,衔接理论教学与产业实践

  化工学院与矿业工程学院构建“理论技术同频、工艺装备共振”的教材更新机制。在内容更新方面,将矿业领域“卡脖子”技术突破成果、绿色开采新工艺等产业创新要素系统融入教材体系,确保学生所学知识始终与产业前沿同步。在形态创新方面,依托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开发矿体三维建模等交互式教学资源,构建“数字孪生+场景模拟”的立体化学习生态。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共建覆盖矿业全产业链的课程知识图谱,打造“教材—微课—慕课—云课堂”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实现了理论教学与产业实践的无缝衔接。

  多维育师强协同,锻造一流师资铁军

  化工学院与矿业工程学院锚定“学术、技术、艺术、仁术”等多维标准,培育传道授业解惑的“金师”;校内创新搭建虚拟教研室等基层教学堡垒,聚合跨学科课程教学团队,以跨学科教学研究项目为引擎,驱动交流授课常态化。在校企协同方面,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定育人目标、同制人才培养方案,推动行业企业专家走进课堂。通过广纳企业技术骨干、延揽国际名师与海内外人才,构建起“校内教师+企业专家+国际学者”的多元化师资结构,为高质量教学提供了坚实支撑。

  实训创新拓新局,深化科研与产业联动

  化工学院与矿业工程学院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双轮驱动”,构建“科研实训+企业实习”的实践育人体系,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科研实训层面,依托矿业及交叉学科国家教学科研平台,聚焦数字化转型浪潮,开发“5G+智能矿业”特色训练项目,以校企联合实验室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科研攻坚能力。在企业实习层面,通过校企协同共建优质实习基地,健全联合培养长效机制,搭建人才输送“直通车”。同时,融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构建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打造沉浸式、交互式实训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掌握智能矿山的操作流程与应急处理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激活力,以赛促教育创新人才

  化工学院与矿业工程学院深度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四阶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包括“基础认知—专项突破—综合实战—拓展提升”4个阶段,覆盖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全学段成长路径,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为保障体系落地,整合高校学术资源与企业实践经验,组建跨领域创新创业指导团队,构建“课堂讲解—导师指导—团队帮辅—社会实践—专家评价”的全链条服务模式。同时,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赛事标准与教学大纲深度衔接,形成“孵化培育—遴选培优—成果产出”的进阶式发展路径。

  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与矿业工程学院以“三融赋能”为指引,为矿业智能化转型培育了一批“懂技术、通产业、善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未来,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与矿业工程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推动我国矿业高质量发展与能源安全贡献更大力量。(廖寅飞 谢广元 郑西贵)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