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北理工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以附属医院为依托,以匠心育人铸魂、科技赋能强基,构建“根植红色血脉、突破学科壁垒、产教资源融合、赛创双轮驱动”创新型生态体系,为新时代医学领域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经验。 根植红色血脉,涵养“大医精诚” 学校致力于培育符合国家发展需求、深受群众欢迎、具备高尚医德的杰出医疗人才,鼓励师生“用脚步丈量中国医学精神图谱”。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创新打造“医学家报国精神案例库”,将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五叶四段”肝癌手术创新等事迹纳入核心课程,建成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门。选派优秀青年医师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志愿服务,奔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定期组织交流分享会,加深其对“大医精诚”内涵的理解。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学校组织学生参与急危重症抢救案例复盘会、癌症晚期患者“临终关怀叙事医学实践”,让学生深刻体会“生命至上”的医者担当。此外,学校还通过设立专项奖学金、优秀医学生留院工作等机制,培树先进典型,激励更多医学生传承红色基因。 突破学科壁垒,激活创新动能 学校以新医科为引领,以新工科为助力,创新构建“价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医工交叉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医工同脉铸魂,数智融合破局”的特色路径,打破传统学科壁垒,致力于培育既懂医学知识又精通工程技术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建立“临床医师+工科专家”“双导师”制,编写《智能医学工程临床应用》《数理医学》等前沿教材,解决教材滞后于技术革新的痛点。在医工交叉创新课程中贯穿“守正创新、医工报国”的教育理念,以“国产医疗设备‘卡脖子’技术突破”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参与“医疗芯片自主化”“高端影像设备国产替代”等专题研讨,积极参与智能诊疗装备研发、智能特种机器人项目研发等实景项目,启发学生将个人职业理想与国家战略需求相融合。建立医工融合精准医学数字化实景互动智慧实验室平台,通过虚拟仿真和诊疗模拟模块互动,进行教学临床诊疗及操作模拟,获评河北省实验教学和教学实验室建设研究项目“优秀”等次,学生工程素养达标率提升32%,临床决策能力提升40%。 产教资源融合,服务国家战略 学校附属医院积极与各高校、科研机构及全国高端医疗装备、生物工程研发等高精尖技术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打造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与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共同完成“学科交叉—平台支撑—产业反哺”育人闭环。2025年4月成立了河北省首个京津冀医工融合教研与产业转化平台,建立了国内首个医疗健康创新基地,推动技术团队与医疗康养“堵点”精准对接,高效破解“卡脖子”难题。同时,医学生作为技术经理人参与从临床需求提出到产品落地转化的全过程,承担起医学界与产业界沟通合作的桥梁角色,不仅大幅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推动了京津冀医疗健康产业发展。与此同时,建设临床思维训练案例库,主编《临床思维训练案例精选》等7部教材,创新“病例引入—诊疗推演—机制溯源”逆向教学链,构建“专业知识—临床技能—职业素养”的三维能力评估模型,促进学生岗位胜任力、创新能力全面提升。该培养模式获2024年全国煤炭行业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负责人获批教育部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推动学校临床医学学科进入河北省前列,为同类院校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可复制的新模式。 赛创双轮并驱,铸就教研硬实力 华北理工大学始终将“学”的效果作为根本落脚点,推行高水平技能竞赛筑基、高质量创新创业领航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使竞赛成为检验教学成效、激发成长内驱力的关键支点。创新构建“需求导向型”赛教融合体系,将比赛标准深度融入教学改革,以技能赛的评分标准要求带教教师规范化教学,创新开展手术机器人远程教学查房,把手术台搬进课堂。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省市医学重点学科的前沿课题转化为学生创新项目库,通过“科研项目揭榜制”引导学生组建攻关团队,并运用学生创新成果持续反哺教学体系,已将获得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银奖的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指导更多学生化技能为应用。近3年,百余名教师参与各级教学竞赛淬炼本领,主编38部教材革新教学内容,147人次教学奖项见证师资蜕变,真正实现“教因赛强,赛促教优”。 从育人体系的“仁智双优”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医工前沿,华北理工大学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健康中国建设锻造兼具仁心仁术与创新魄力的新时代医学先锋力量。 (孙国贵 费宇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