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优质师资成为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力量。为了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发展好”的高素质乡村师资,植根冀中大地百余年的廊坊师范学院,始终坚守“师范文脉、教师摇篮”的办学初心,自2015年起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基于深入调研,开启了一场以培育“教育情怀”与提升“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聚焦基层教育实际需求,创新构建了“三维一体·五步通贯”育人模式与职前职后一体化支持体系,二者形成“双链耦合”机制。这一改革实践成效显著,具有一定的示范价值与推广意义。   直面问题:精准把脉,重构教师教育理念   为破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困境,2015年,廊坊师范学院组建专项课题组,深入河北省23个县域的乡村中小学开展系统调研。调研发现,“下不去”反映出部分师范生对乡村教育的职业认同感有待加强;“留不住”,体现出乡土情怀培育和师德师风建设需要进一步深化;“教不好”显示出培养模式与乡村教育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转化还需要加强;“发展受限”则反映了职后支持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针对这些问题,廊坊师范学院确立了“师德铸魂、专业发展、实践赋能”的“三维一体”培养理念: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坚持师德铸魂,将“爱党、爱国、爱乡、爱教、爱生”融入育人全过程,筑牢师范生投身乡村教育的理想信念之基;二是重构课程体系,增加人文素养和实践课程比重,强化乡土文化理解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三是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做牢做实“高校、地方政府部门、乡村学校”三方协同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乡村教育需求的无缝对接。   这一改革理念推动师范生培养模式从“注重知识传授”向“价值塑造”转变,从“理论学习为主”向“理论与实践融合”转变,从“高校单一培养”向“校地协同育人”转变。学校通过搭建高校与乡村学校的常态化互动平台,让乡村教育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让乡村教学名师走进大学课堂,让乡村真实案例融入教学内容,为构建“三维一体·五步通贯”培养新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路径创新:“导学思做研”五步通贯,淬炼明日之师   廊坊师范学院创新性地构建了“导学思做研”五步通贯的培养路径,着力打通师范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   “导”的环节注重双重引导。学校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实施“党建领航234工程”,将师德师风建设融入育人全过程。推行“高校导师+乡村名师”双导师制,聘请300余名乡村教学名师与校内导师组成团队,联合开展教学。高校导师侧重理论指导和科研能力培养,乡村名师则传授在地化教学经验和乡土文化育人智慧。   “学”的过程强调双线并重。学校构建了“理论+实践”双线并行的课程体系,在保证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乡村教学案例库,将乡村学校的真实案例融入教学,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感知乡村教育实际。   “思”的培养贯穿全程。学校为每名师范生建立“一生一档”成长档案,引导学生开展系统性反思。从制定学业规划到改进教育实践,从观察乡村教育现象到研判职业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知行合一的专业能力,助力其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做”的环节注重层次推进。学校构建了“四习递进”的实践模式,通过“见习”观察感知教育现场,通过“实习”掌握基本教学技能,通过“研习”开展项目化研究,通过“创习”开发乡土课程资源。同时建立“三层进阶”培养体系:基础层夯实学科知识,发展层提升教学技能,创新层培养教改能力,形成循序渐进的成长路径。   “研”的环节强调学研融合。依托“河北省儿童认知与数字化教育重点实验室”等14个省级科研平台,发挥史学专家南炳文先生等学术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科研环境和学术资源。创新实施“学研一体”训练模式,鼓励学生从低年级起就担任教师的科研助理,积极参与教师课题研究。通过设立廊坊市基础教育重点专项课题,建立高校教师、师范生和乡村教师三方协同的研究机制。这些举措有效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了科研素养,提升了科研能力,为培养研究型乡村教师奠定了坚实基础。   “导学思做研”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育人闭环。通过“导”的方向引领、“学”的知识积淀、“思”的内化升华、“做”的实践锤炼和“研”的创新提升,有效促进了师范生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其未来投身乡村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课程重构:“五爱四能三融通”,筑牢育人根基   在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廊坊师范学院构建了“五爱四能三融通”课程体系,这一体系以价值塑造为引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融通机制为保障,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课程群。   “五爱”贯穿课程始终,奠定师德之基。学校以“爱党、爱国、爱乡、爱教、爱生”为主线,将价值塑造有机融入课程体系。通过实施课程思政“五个一”工程,开发体现在地文化的特色课程,让学生在理解乡土文化的过程中培养教育情怀。在专业课程中嵌入乡村学校真实教学案例,使师德教育具体化、情境化,帮助师范生建立“教育振兴家乡”的坚定信念。   “四能”夯实专业之本,着力培养师范生四项核心能力:一是多学科教学能力,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和全科教学实训,适应乡村学校实际需求;二是乡土文化理解能力,借助地方非遗课程和田野调查,增进师范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三是教学设计与课程改革能力,通过项目化学习和课例研究,提升师范生的教学创新能力;四是心理疏导与情感关怀能力,依托心理学课程和留守儿童关爱实践,培养师范生全面育人的能力。   “三融通”实施路径创新,打破育人壁垒。学校通过“课内外融通”,将“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纳入课程化管理,组织学生赴乡村学校开展支教活动;通过“线上线下融通”,建设在线课程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通过“职前职后融通”,向毕业生开放课程资源,建立持续支持机制。这些举措打破了传统培养模式的时空限制,构建了开放、立体的课程生态系统。   在多年的实践中,学校师生共同开发了“行走回乡”等乡土课程系列教材,研制的基础教育AR助学系统已在10所乡镇中小学应用。这些创新实践让师范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体验中深化了对乡村教育的理解,增强了服务乡村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体系耦合:职前职后一体,打造教师发展终身支持链   廊坊师范学院构建了职前培养与职后发展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双链耦合”机制,实现从师范生到成熟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职前培养链以“导学思做研”五步通贯为路径,以“五爱四能三融通”课程体系为支撑,着力培养师范生的乡村教育情怀、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通过高校与乡村教育场景的深度对接,将乡村教育真实情境融入培养全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增强职业认同,掌握解决乡村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破解“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难题。   职后发展链则依托“学术引领—研究协同—培训提升”的支持体系,为毕业生提供专业发展支持。学校整合科研平台资源,与乡村教师组建教研共同体,近5年立项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272项;依托省级教师培训基地,实施国培/省培项目32项,年均培训乡村教师1000余人次;通过虚拟教研室开展在线研讨和学术交流,年均组织联合教研活动170余次,助力乡村教师实现专业知识迭代和教学技能提升。   职前培养链和职后发展链以高校为耦合点,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深度交融:一是课程资源共享,向毕业生开放校本课程库和培训资源;二是师资互聘互通,乡村教师担任师范生实践导师,高校教师深入基础教育一线指导;三是角色转换促进,毕业生以实践导师身份反哺职前培养,形成良性循环;四是能力进阶衔接,将职前培养标准与职后发展要求有机统一。这种耦合机制打破了职前职后壁垒,有效激活了乡村师资队伍的内生动力,推动了区域教育生态的持续优化。   成果丰硕:育人成效显著,示范辐射广泛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教师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在育人实效方面,学校教师教育专业集群建设成效显著,汉语言文学、英语、学前教育等14个师范专业通过教育部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并获批国家级别、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近10年,师范生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技能大赛获奖300余项,教师资格证获取率在92%以上,就业率较高。全校师范生占比接近50%,在每年转专业学生中流向师范专业的比例高达84.9%,充分彰显了教师教育专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在示范辐射方面,学校在省内外教师教育研讨会议上推介交流本成果50余次,接待省内外师范类高校到校考察交流700余人次,累计培训基础教育骨干教师1.4万余名,发挥了重要的区域辐射带动作用。   在社会认可方面,本成果有力支撑了廊坊市“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等三大国家级别实验区的建设与发展。学校“教师摇篮”的办学品牌在京津冀地区享有盛誉,被教育界誉为“撑起廊坊基础教育的一片天”。2024年,该成果被教育部门新一轮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专家组作为本科教育教学示范案例,向教育部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委员会进行了推荐。2025年,学校入选教育部门“教师教育能力提升工程”,并被遴选为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改革“河北省教师教育创新机制改革试点”单位,多方认可彰显了学校教师教育改革成果的示范价值。   立足新时代,学校将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教育强国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作出新的贡献。   (杨涛 秦俊巧 王钟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