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山铝业产业学院由烟台南山学院与山东南山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山铝业”)共建,2021年被认定为首批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学院依托产业优势办学,以服务产业发展为教学目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服务地方政府部门战略规划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实践“三融合、四协同”的教研产协同育人模式。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定位   山东半岛的铝材加工产业在全省产业结构中处于重要地位,新材料产业列入山东省十强产业,随着航空、轨道交通用铝材及汽车轻量化的发展,区域内铝加工产业规模日益庞大,产业对应用型人才和技术研发提出更高的要求,为区域高校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烟台南山学院为更好地服务胶东半岛有色金属产业发展需求,陆续申请开设“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建设了以有色金属材料为专业方向的材料专业群,主动提高服务区域铝加工产业的能力。作为新建民办本科高校,如何较快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夯实学科建设基础,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成为学院的紧迫任务。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思路   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烟台南山学院与南山铝业等行业头部企业合作,不断拓展教研产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主动对接中南大学等高水平高校的师资和教学资源,先后经历了“校企共建专业、‘校—企—校’深度合作、现代产业学院”三个建设阶段,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实践基地、科技研发、人才培养等领域,把产教融合学科专业布局与行业产业需求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与技术骨干培养一体化、专业教学过程与产业生产过程一体化、专业教学内容与岗位职业标准一体化、应用科学研究与产业技术研发一体化、实验实训平台与产业生产设备一体化“六个一体化”不断落实做细,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凸显了教研产融合的办学特色。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措施   在建设现代产业学院过程中,学院坚持思政教育工作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学科培育等各项工作中的引领作用。   (一)培养目标与产业岗位协同确定   面向铝合金加工产业链各岗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方向,产教双方依据岗位能力协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开展人才培养。   (二)师资队伍与产业骨干协同培育   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注重培育教师的实践教学和应用科研能力。选派中青年教师到企业一线,学习挤压、铸造、轧制、锻造等生产工艺,了解高性能铝合金前沿技术,提高教师的工程技能和实践教学水平。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进教室授课、定课程标准、建课程资源。   (三)平台建设与产业装备协同建设   依托南山铝业的产业优势,将生产车间建设为多任务、多场景的实践教学基地,先后建设大规格航材挤压、航空用器件锻造等多个实践基地,申报并获批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平台资源支持教师科研、学生竞赛、撰写论文。   (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协同开展   建设条件完善的实践基地,为人才培养提供真实的岗位体验,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以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根据专业群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需要,围绕材料制备、加工、检测的生产流程,建设教学案例库,加大毕业设计选题来自企业一线的比例。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效   (一)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学院培育了30多名“双师双能”教师,聘任40多名工程师到校参与教学活动。获批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2个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团队计划”团队,以及1个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   (二)产出教学科研成果   教师获批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获得山东省专利奖一等奖1项,参与企业技术革新、科研成果转化和横向课题20余项。   学院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获批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课题等近20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   (三)建设教学科研平台   专业群与合作企业共建教科研平台,“轻合金加工成形实验室”被认定为山东省“十三五”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以及烟台市高性能铝合金材料加工成形及检测工程实验室、山东省高等学校(对接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高端航空铝合金材料协同创新中心、铝合金绿色再生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为开展协同育人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产业学院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在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热处理大赛等赛事以及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山东省大学生光电设计科技创新竞赛等省级学科竞赛中获得各种奖励170余项,其中,国家级别奖励30余项;近年来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比例稳步提高;先后有30余名学生获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120多人获省级奖学金。(朱鹏程 王丽娟 战永祎 缪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