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少高校成立学部,希望通过学部制改革优化学科布局,引导相近学科从分散走向集成、从竞争走向协同,从而更好地培养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然而在笔者看来,学部设立本身并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在强化学科整合的同时,高校更应直面一个根本性问题:如何真正让人才培养成为学部制改革的核心目标——这不仅应作为改革的自然结果,更须在制度设计与行动推进中主动追求。 从理论层面看,结构决定功能。学部制改革为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组织基础与平台,理应触发“学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之间的良性循环,使学部成为孕育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从实践维度看,学部往往承载着一所大学的优势学科和核心竞争力。只有培养出具备扎实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才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为国家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学部如何才能切实服务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首先,系统优化课程体系。须确保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学得扎实、透彻、深入,并逐步推进知识的纵向深化与横向拓展,以培养跨学科素养。尤其在研究生阶段,一方面需要打破学科壁垒、拓宽通识基础;另一方面需要增强专业必修课的系统性与前沿性,同时增设跨学科课程,拓宽学术视野。其次,建立学生参与科研的有效机制。须深度推进科教融汇,强化学生的研究思维与方法训练,鼓励学生进入国家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等科研基地,在实战中培养创新精神和攻关能力,为应对“卡脖子”问题做好人才储备。再次,构建师生专业发展共同体。须以学术研究为纽带,重塑密切互动的师生关系,通过“同题共答、同向而行”,使学部成为师生协同探索、思想碰撞的创新场域。 总之,学部制改革能否成功,关键要看是否真正把人才培养摆在首位。唯其如此,学部才能不负其名,成为支撑人才成长的制度性力量。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