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7 星期三
投身志愿服务 彰显青春担当
张笑白

  志愿服务的背后有知识创新与社会发展的积极互动

  在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据媒体报道,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计科先锋”实践团敏锐捕捉到这一民生痛点,探索开发出“智扶银龄”智慧社区系统,为“银铃”生活带来很大便利,成功打破了横亘在老年人与数字生活之间的壁垒。历经两年多的志愿服务,已经彰显了知识服务社会的强大价值,也展现了当代大学生以扎实学识和踏实行动奉献家国的青春担当。

  2024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把志愿服务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社会实践”。“计科先锋”实践团的生动实践,为高校和大学生如何用知识服务社会提供了优秀范例。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志愿者活跃在智慧助老、数字助残、智能化社区建设等不同领域,把服务社会当成一种追求,不仅是在书写个人的成长篇章,更是在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添上一笔笔鲜活的绚丽色彩。

  在国家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应认识到志愿服务的巨大价值,进一步强化实践育人理念,将志愿服务教育融入思政课,帮助大学生领会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引导他们在服务社区、服务乡村、服务基层中彰显自我价值、展示青春力量。例如,可以将志愿服务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还可以搭建多元实践平台,与社区、企业、公益组织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社会、解决民生问题的机会。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新时代党引导动员人民群众贡献智慧力量、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奋斗目标的生动实践。大学生理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关注国家政策导向,把握时代机遇,主动在志愿服务中运用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提升志愿服务质量。例如,涉农专业的大学生可以致力于开展乡村风貌营造、农业技术指导等服务;信息技术专业的大学生可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现实应用,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外语专业的学子则可以积极参与“非遗外译”志愿服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协助社区开展“外教进社区”活动,从教育帮扶的小切口升维到文化传播的大格局。

  志愿服务的背后有知识创新与社会发展的积极互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可谓连接知识资源与发展需求的桥梁,能让数字技术跨越城乡鸿沟,让优质教育资源触达偏远角落,让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绽放光彩。更重要的是,“用知识解决真问题”的实践,有利于大学生深化对社会的认知、对自我的了解、对祖国的情怀。这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成长,是实干型人才成长的必经之路。

  大学生是代表知识力量、充满创造活力的群体。知识的价值从来不止于论文里的公式与竞赛中的奖项,更在于其能为社会带来巨大改变,为他人带来无限温暖。当代大学生既要做“知识的学习者”,又要做“知识的转化者”;既要深耕专业领域,掌握前沿技术与理论,更要有“国之大者”的胸怀,主动走进社区街巷、乡村田野,把智慧洒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在解决社会问题中贡献青春力量。

  以知识赋能社会,以行动践行担当,让青春在解决真问题、服务真需求中灼灼发光,这是当代大学生对时代的积极回应。当青春的理想融入国家的未来,知识的翅膀插上行动的力量,当代大学生必将在助力社会进步、推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实现个人价值与时代使命的同频共振,谱写出动人的青春之歌。

  (作者系渤海大学外语教研部教师)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