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依托山东省仅有的地理学博士一级学科,聚焦国家战略与区域实践,历经10余年探索,构建起“四融四链四阶”育人模式,有效破解地理学研究生培养中的难题,成为我国地理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聚焦战略需求 构建特色培养体系 学院依托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质疑和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地理学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理实融育—素能并重—多元协同”的地理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形成鲜明的育人体系。 学院以“思政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专创融合”“四融”为路径,构建“思专协同、学科协同、科教产教协同、实践创新协同”四大链条,着力实现“学科知识、地理思维、创新能力、价值素养”“四阶”育人目标。自2011年博士点获批以来,累计输送1000余名优秀毕业生。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 Bulletin》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入选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及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 靶向破解痛点 搭建多维培养支架 针对培养中的核心问题,学院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解决方案。 强化国家战略服务意识。通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思政—数学思政”全链条融合,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转化为育人资源,在课程、科研、实践中融入家国情怀、生态文明等思政元素。依托全国样板党支部和“双带头人”团队,开展“保护黄河生态”等志愿服务,增强研究生服务国家的动力与能力。 提升地理思维与创新能力。对接国家战略形成6个研究方向和12个省级团队,组建由国家杰青、泰山学者领衔的导师队伍,建立“政治素养+师德师风+业务素质”培养体系。推进“学科交叉—贯通培养—知识创新”协同,引导研究生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建成全国较大的地理园,形成“课堂理论学习、虚拟仿真实验、实地考察验证”的教学闭环。 打造一流导学团队。实施导师团队化建设,建立“自我评价—学生问卷—学院评价”三维评价机制,完善青年导师培训体系。近5年培育泰山学者等省级及以上人才20余人,6名导师获评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获全国高校GIS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特等奖等教学奖项,形成“领军人才引领、骨干团队支撑、青年教师跟进”的育人梯队。 构建系统育人支撑体系。建立2个省级、10个校级联合培养基地,组建空天地省级现代产业学院,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等单位开展联合培养,形成“平台共享—人才联培—团队共育”机制。成立山东省大中小学地理教育研训共同体和高校地理G5联盟,实现跨校资源共享。创建“齐鲁地理大讲堂”,出版和再版系列教材20余部。 三维协同发力 创新育人实践范式 思政育人体系创新。将黄河流域国家战略、美丽中国和珠峰科考活动等学科专业成果转化为育人资源,将家国情怀、科学精神等元素融入课程、科研、竞赛全环节,实现“价值认知内化—实践能力外显”协同发展,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思政—数字思政”一体化育人新范式。 协同育人路径创新。形成“科研项目—科创竞赛—地理实践”全链条培养模式,联合山东地理学会连续11年举办省级地理创新大赛,建立“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竞赛体系。近3年,获“挑战杯”全国特等奖等50余项奖励,推动理论成果向教学内容、技术成果向实验课程、产品成果向案例教学转化,实现科教与产教深度融合。 资源保障机制创新。依托4个省级科普工作室开展“美丽中国”调研,突破校际壁垒,实现课程、师资、平台资源共享;建立论文“预审—盲审—复检”质量管控机制,全部为校外匿名评审。 育人成果显著 数字赋能提质增效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毕业生中涌现出国家杰青、泰山学者等杰出人才,获得山东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20余篇,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创新成果一等奖等10余项。 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课题60余项,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社科优秀成果奖等10余项。韩美教授团队发表的黄河口湿地研究理论文章获得强烈反响。孙维君教授应邀在珠峰大本营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做客“云上思政课—珠峰课堂”,全网浏览量超800万人次。育人模式被山东地理学会等推广应用于多所高校,多家权威媒体专题报道了学校相关经验。 学院将GIS空间分析、遥感解译等数字技术融入教学,开发智慧地理教学平台和智能地理野外实习系统,建成国家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构建“产学研数字协同平台”,联通高校实验室与企业数据库,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地理教育深度融合。 通过“四融四链四阶”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学院实现地理学人才培养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引领+能力塑造”的转型,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程钰 王亚平 王成新 任梅 王鑫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