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6 星期二
以法固本 以文化人
——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以红色文化立法研究驱动思政教育改革
安婧婧 张琳 杨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造、凝聚的精神文化结晶,既体现在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风貌品格等精神层面,也熔铸于制度机制、遗迹遗存、文化艺术等具体形态之中。红色文化是我们党百余年奋斗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依法保护、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迫切要求。开展红色文化立法研究,则为高校推动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

  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法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达到铸魂育人的目标,围绕“红色文化立法”和“法学学生思政教育”进行协同合作,开展红色文化立法研究,大力推进“大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教育强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跨科同频”

  贯通科研“全脉络”

  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法学院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的见证,凝结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成就与精神成果。红色文化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当前,红色文化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弘扬前辈历史功绩,更重要的是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滋养和强大动能。因此,通过立法方式加强对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具有重要的政治、历史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法学院教师联合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学者共同研究,为“红色文化立法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提供更坚实的学理支撑。其中,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负责研究红色文化的核心内涵、时代价值,以及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为红色文化立法提供价值目标和原则界定。法学院教师负责研究红色文化立法模式、法律主体界定、权利义务关系、法律责任等内容,并对相关技术性条款进行设计。两院教师共同参与红色文化立法过程,作为人才智库,联合向山东省相关部门提交立法建议稿、专家咨询报告等,进一步促进理论深度与教学实践的有机融合。

  “多方联动”

  汇聚育人“大合力”

  要将学生培养成才,高校不仅要抓好知识教育,更要抓好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的,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红色文化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鲜活宝贵的资源库,蕴含着丰富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法学院以思政教育为引领,以数智化培养为核心,积极探索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强化分类培养,全力打造优质的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育人模式。

  一方面,优化课程设置,在思政课程中增加红色文化立法的教学内容比重,系统、全面地讲解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红色文化立法研究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前沿的领域,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法学院将立法背景、法律条款、典型案例融入教学,能够极大丰富思政课的教学资源,使其内容更加具体、生动、贴近现实,摆脱空洞说教的窠臼。因此,在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改革方面,两院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中,引入红色文化立法中的热点争议问题作为案例,如“红色文化开发与保护的法律边界如何划定?”等问题。法学院在“宪法学”“法理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等课程中,增设“红色文化中的法治元素”“人民司法传统的形成与发展”等专题模块。

  另一方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引导专业教师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红色文化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法学院大力组织教师、辅导员赴红色教育基地进行专题研修,提升其红色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思政课教师不断补充法学知识,法学教师努力深化对红色文化历史的理解。两院教师联合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讨,共同开发教学案例、设计教学方案等,促进理论深度与教学实践的有机融合。同时,为提高教师开展红色文化立法研究的积极性,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法学院鼓励教师申报相关课题,深入研究红色文化立法的内涵、理论体系及实践应用,并支持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相关主题的毕业论文、创新创业项目,形成“研究—教学—实践”良性循环。

  “实践拓展”

  立足育人“大课堂”

  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法学院结合自身学科特色和优势,积极搭建育人平台,不断丰富育人路径,校内外联动上好“大思政课”,让大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深刻感受红色文化保护现状与困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进而将专业“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将社会现实和社会环境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将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的生动实践融入专业课程、思政课程,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厚植家国情怀,在与历史对话、与群众交流中,激发学生保护红色江山的情感认同和责任担当。

  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法学院领导、一线教师带领大学生实施立足山东、面向全国的红色文化调研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山东财经大学红色课件评比暨思政课教改成果表彰大会,每年在全校范围内评选思政课学习标兵。两院组织本科生、研究生走进中小学、社区,举办“红色普法小课堂”,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等法规内容,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和法治精神的践行者。同时,两院通过实地走访革命老区、红色案例研讨等形式,引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形成“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的育人闭环。

  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法学院以红色文化立法驱动思政教育改革的创新实践,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既懂马克思主义理论又精通法治实践、具有红色底蕴的优秀法治人才。

  (安婧婧 张琳 杨鹏)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