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馆
|
|
综合楼
|
苏州城市学院是由江苏省政府部门管理、苏州市政府部门举办的本科层次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其前身是创建于1998年的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学校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针对地方产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高需求与自身人才培养实习实践需要,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紧扣产教融合政策要求,通过健全制度体系、构建分类平台、深化产教融合、优化考核服务四大路径,系统推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截至2025年8月,已与300余家企事业单位共建基地,培育省级产教融合重点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企业实习实训基地1个,学生对实习服务满意度高,形成了“制度筑基、平台聚力、融合提质、服务赋能”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特色,为应用型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健全制度体系: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筑牢根基 制度建设是实践教学基地有序运行、长效发展的前提。苏州城市学院从转设前便着手构建覆盖基地建设全流程的制度框架,形成“规章引领—权责明晰—闭环管理”的制度体系,为基地建设提供刚性保障。 (一)完善规制,明确建设与管理标准。学校早在2018年(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时期)便出台《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条例》,初步规范基地建设流程;2020年12月转设后,结合公办应用型高校定位与地方产业需求变化,修订发布《苏州城市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实施办法》,进一步细化基地申报、建设、考核、退出等环节的要求。文件均清晰界定了学校主管部门(如教务处)与二级教学单位的管理职责,明确二级教学单位为基地建设的责任主体,为主管部门提供统筹协调支持,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 (二)闭环管理,实现全周期动态调控。学校建立“年度计划—年末统计—动态调整”的闭环管理机制。每年年初,二级教学单位需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有针对性的基地建设计划,明确新增基地数量、合作方向及实践教学目标;年末则围绕“学生实习实训安排、合作单位人员来校讲座、共建课程及教材、接收实习学生就业”四大核心维度,完成基地使用情况统计,全面掌握基地育人实效。2025年,学校进一步完善基地数智化管理流程,实现基地“申报—签约—考核—续约”的数字化全周期管理,同时,将评价结果作为基地“优胜劣汰”的核心依据,确保基地质量持续优化。 构建分类平台:打造多层次校企协同育人矩阵 针对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需求与地方产业发展特点,学校构建“广覆盖+精遴选”的分类校企合作联盟平台,形成支撑专业建设、赋能人才培养的多层次协同育人体系。 (一)广覆盖建基地,支撑多元化实践需求。学校主动对接苏州光电信息、新能源技术、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智慧康养、低空经济等优势产业,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覆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这些基地不仅满足基础认知实习、专业实训、毕业实习等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需求,还直接支撑“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建设,以及省级产教融合品牌专业、一流本科专业和国家、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的培育,实现“基地建设与专业发展同频、与课程建设同步”。 (二)精遴选强合作,深化教学与科研融合。在广覆盖的基础上,学校遴选100多家合作基础好、产业代表性强的基地作为“重点合作基地”,并同步聘请200余名企业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协助指导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带领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联合开展科研合作与教学改革,与苏州华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于2020年共建“华电电力技术研究所”,并于2025年进一步共建“华电智能检测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参与合作的教师立项高压变频电源局放抑制技术研究等4项江苏省产学研合作项目,获得5项市厅级及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项,推动教师将横向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开设前沿技术课程、组织产业讲座、带领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指导学生获得多项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项,既培育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又让学生接触了科研前沿、在真实工作场景中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三)设激励促协同,激活基地育人热情。为激发合作单位协同育人的积极性,学校连续开展实践教学基地评优活动,为每个优秀基地提供适当资助,通过“以评促建”引导基地从“被动接收实习”向“主动参与育人”转变,强化校企双方的利益共同体意识。 深化产教融合:以系统性改革推动基地建设提质增效 学校将产教融合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核心抓手,通过制定评价指标、搭建联盟平台、实施动态培育、依靠政策保障,推动基地从“分散建设”向“集群发展”、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融合”转型。 (一)构建“六维十要素”评价指标,引领供给侧改革。2022年,根据上级产教融合政策精神,学校出台《苏州城市学院产教融合基地建设实施细则》与《苏州城市学院产教融合基地建设点认定指标》,创新性地提出“基地条件、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课程体系(含课程、教材、评价)、实习实训、师生科研竞赛、教学改革成效”六大维度,并将其细化为10个核心评价要素。该指标体系直指基地建设“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引导基地建设聚焦“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搭建“政校行企”联盟平台,汇聚多方资源。学校以“功能协同”为主线,搭建“政校行企”产教融合联盟平台:一方面,为校企之间、企业之间提供行业信息互通、项目合作对接的渠道,助力学校争取更多产业项目研究资源;另一方面,依托联盟整合政策、行业标准、企业技术等资源,将产业需求融入实践教学,实现“产业需求进校园、教学资源进企业”。 (三)实施动态培育机制,打造标杆基地。学校推行产教融合基地“项目化动态管理”,健全基地申报、建设、经费使用及选拔培育机制:先后设立29个学校产教融合基地培育点,为每个培育点配备专项建设经费,通过“培育—考核—升级”的路径推动基地提质;2023年,“智能光电检测技术产教融合基地”成功获批省级产教融合重点基地,成为学校产教融合的标杆;2025年,相关学院和苏州旭创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申报的“光通信技术实习实训基地”入选省级大学生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实现基地建设“从校级到省级”的突破。 (四)依靠政策保障,降低合作成本。学校积极对接地方政府部门,争取苏州市就业见习补贴:基地带教教师可享受带教补贴,实习大学生可享受就业见习补贴。2024年底,学校助力苏州德龙激光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加入苏州工业园区就业见习基地,这一举措大幅降低了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带教成本,破解了“企业不愿接、学生难实习”的困境,为基地可持续合作提供了政策保障。 优化考核与服务:为基地可持续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学校通过将基地建设情况纳入考核内容、精准对接学生实习需求,构建“考核促进建设、服务带动就业”的良性循环,为基地可持续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一)将基地建设情况纳入考核内容,压实建设责任。2025年,学校将二级教学单位每个专业基地数量和当年度使用情况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指标体系,通过考核压力传导,促进二级教学单位重视基地建设质量与使用效率,确保每个专业都有稳定的实践教学支撑。校企双方联合开发课程和教材、开设微专业,为学生实习和就业留用创造更多机会。 (二)精准对接学生实习需求,提升实习就业服务效能。针对学生实习与企业用人的精准对接需求,学校推出多项服务举措。一是面向光电信息、新能源技术、低空经济等重点产业领域开设微专业项目,构建“专业教育+产业需求”的衔接体系;二是印制合作紧密基地的全年度实习需求手册,发放给2026届毕业生,提前打通实习信息渠道;三是邀请优质基地的专业人士,开展“提升竞争力 赢在起跑线”系列专题培训,覆盖职业素养、行业技能等内容,学生满意度高;四是协助苏州市相关政府部门及用人需求量大的企业共同举办实习就业双选会,按专业需求匹配实习岗位,进一步拓宽学生实习就业渠道。 苏州城市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紧扣应用型办学定位与区域产业需求,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分类平台为支撑、以产教融合为核心、以考核服务为保障,形成了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建设模式。这一模式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就业竞争力,还通过深化校企协同为苏州地方产业发展输送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其他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未来,随着区域产业的持续升级,学校将进一步优化基地建设机制,推动实践教学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耦合,为应用型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 (孔荣 许宜申 高雷 钱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