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基层
2025-08-30 星期六
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
构建教师成长体系 赋能高质量发展
崔萍 惠熙文 申平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锚定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构建起具有职教特色、国际视野、产教融合特征的教师成长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战略引领

  构建教师发展制度体系

  学校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行政院部协同推进、教师发展中心统筹实施的治理架构。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教师发展“蔚蓝”计划》等一系列文件,为引才、育才、用才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实施“幸福山外”建设计划,打造宜教宜居的工作环境,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优化绩效工资结构,充分激发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创新机制

  筑牢师德师风建设根基

  学校将政治引领、价值塑造、制度约束、文化浸润、榜样示范有机融合。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出台《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等制度文件,将师德考核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全周期,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

  创新“理论+情景体验”教育模式,依托校内党史教育馆与校外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师德教育活动,组织签订师德承诺书,建立教师个人师德档案。通过“最美教师”评选、师德主题巡讲等活动,营造“人人争当育人楷模”的浓厚氛围。近5年,获评“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省级及以上师德荣誉20余项。

  平台赋能

  构建教师专业成长链条

  学校建成3383平方米的教师发展中心,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专业发展支持。构建教师培养体系,形成“层级贯通、模块组合、动态适配”的教师培养机制。按照教师发展阶段,分成“引航、扬帆、奋进、卓越”四个层级,设定差异化培养目标和发展路径。将教育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课程设计,围绕教学科研、技术技能、国际化、数字化、社会服务、开拓创新等能力,设计模块化培训课程,形成教师能力提升矩阵。

  “校企、校际、校内”协同联动,形成融合共生的教师发展共同体。与企业共建教师发展中心和“技能大师”工作室,推进“引企入教、送师入企”。组建跨部门项目团队,围绕“金师”建设开展协同攻关和定制化培训,形成教师发展与学校重点工作同频共振的合力。

  国际视野

  拓宽师资培养新渠道

  学校充分发挥国际化办学优势,构建“引进来—走出去—再创新”的师资国际化培养路径。与英国教育教学质量控制协会等机构合作,定期举办“国际职教论坛”,获批“中英SCL教学改革与教师培训示范基地”。建立中澳海外师资培训基地,引进国际职教专家来校指导,为教师提供国际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每年选派80余名教师赴境外学习交流,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提升教师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产教融合

  锻造“双师双能”教师方阵

  学校与上海宝尊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优势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和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为教师搭建深入企业实践锻炼的平台。每个本科专业与1—2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将真实项目融入课程教学,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制定《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明确要求专业教师每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让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生产管理等实际工作,了解行业新的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助力提升专业技能和行业素养。

  数字赋能

  建设智慧教师发展新空间

  学校紧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发展,为教学科研提供数智化服务;搭建“AI管伴”和“AI学伴”,实现智能化教学管理与学习支持;推进课程资源数字化改造与升级,提供数字教材和“数字人”微课,增强学习体验。

  建设线上“教师发展中心”,实现培训过程的可视化、互动化和精准化。根据动态生成的教师个人能力发展图谱,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和发展建议,实现教师发展“一人一策”和教师职业生涯全生命周期管理。

  成效彰显

  实现师资队伍建设跨越发展

  近年来,引育省级及以上教学名师、技术能手等160余人,获批省级及以上教学创新团队等10余支团队,创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工作室6个,培养博士60余名,教师在省级及以上竞赛中获奖230余项。教师每年开展横向技术服务和技术研发100余项。其中,消防无人机、农业无人机及吨级灭火弹等产品,授权国家专利9项,应用于北京冬奥会等重要赛会的森林安保工作,同时服务于尼日利亚、科特迪瓦、加纳等非洲国家,助力当地农业防灾减灾。

  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通过战略引领、机制创新、平台赋能、国际视野、产教融合、数字赋能等一系列扎实举措,构建起契合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的教师成长体系,为培养新时代“大先生”和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崔萍 惠熙文 申平平)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