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刘加华 记者 王志鹏)傍晚,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的农家小院里,几张板凳围成一圈,安徽农业大学思政课教师徐玉祺和参加“三下乡”活动的学生们开始了一堂“农家小屋思政课”。 白天,徐玉祺仔细观察每名学生的言行举止。现在,他掏出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白天观察到的细节:张同学听说每年参观游客超过50万人次的惊讶,王同学在茶园追问产业升级的瓶颈…… “同学们,昔日的贫困村为啥能成为富裕村?”徐玉祺问。田野课堂激发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大家都讲得头头是道。 今年暑期,在筹划“三下乡”工作时,安徽农业大学为每支校级重点团队“标配”一名专业导师、一名思政课教师。该校党委副书记董雨说:“对农业高校来说,‘三下乡’不是走马观花的‘打卡’,而是一场沉浸式的育人实践。思政课教师就像‘指南针’,让实践活动更有深度和内涵。” 在皖西白鹅养殖场,工学院教师王玉伟为实践团成员带来了一场“科技盛宴”。“老乡们总说传统体尺测量又慢又惊扰鹅群,现如今我们用深度相机配合自研算法实现无感测量,鹅群自然走动,数据瞬间采集完毕,效率提升了3倍!”王玉伟指着棚舍旁的深度相机说,“这些技术,都是师生团队‘泡’在鹅场,和老乡们磨出来、调出来的‘真家伙’,既解了老乡的难、提了生产的效,又让我们的学生练就了硬本领。” 思政课教师王野全说:“以前备课总愁怎么讲透理论,现在懂了,思政课最鲜活的生命力,就藏在这广袤大地里,藏在同学们‘扑下身子’那股实打实的劲儿里!我自己也被上了一课。” “只有当‘硬本领’遇上‘热心肠’,在专业实践与爱农情怀的化学反应中,才能让学生们不仅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更把‘大国三农’的种子播进心田,在泥土芬芳中读懂强农兴农的使命。”安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张庆亮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