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蔬菜之乡”寿光的广袤田野上,垂挂的黄瓜藤、果实累累的西红柿树……不仅编织着农民的致富梦想,更孕育着一所县域高中的教育创新。山东省寿光市第一中学以“农”为根、以“人”为本,将寿光市鲜明的蔬菜产业优势转化为鲜活的教育资源,走出一条“以农立人”的特色育人之路,推动县域高中高质量发展。 深耕养成教育,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学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学生“强农报国”的使命担当,以健康活动锻造“强筋健骨”体魄,使学生在“知行合一”中成为中华农耕文明的传承者、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自1998年起,学校便深耕养成教育,2004年正式提出“三阶段六系列三十六层次”养成教育工程,把中华农耕文明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贯通高中3年、6学期、36个月,让学生在播种、耕耘、收获的完整链条中体悟农耕智慧,赓续“耕读传家”基因。学校依托农耕文明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开辟智慧农场、节气工坊、研学基地,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学生在翻土、育苗、灌溉、采摘的具身劳动中理解“稼穑之艰”,涵养农耕精神;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记录学生劳动轨迹,生成个性化成长档案,实现劳动素养可视化、可追踪、可评价,让中华农耕文明在现代技术赋能下焕发新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正以“种子”的初心与坚韧,培育一代又一代知农、爱农、强农的时代新人,让农耕精神在新时代沃野上根深叶茂、生生不息。 因地制宜,研发特色育人课程群 学校立足寿光本土文化与时代发展需求,不断创新课程体系,开发出“四圣”研学旅行课程与“人工智能+劳动教育”课程,将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与科技元素融入教学,丰富了校本资源,也为学生成长注入新活力。依托寿光“文圣”仓颉、“农圣”贾思勰、“盐圣”夙沙氏、“智圣”东方朔的“四圣”文化资源,开发“四圣”研学旅行课程,打造独具特色的研学品牌。在“文圣”课程中,学生走访仓圣公园,查阅《荀子·解蔽》《韩非子》等典籍,探究汉字演变,撰写解说词、游记,举办“书画里的仓颉”校园书画大赛;在“农圣”课程中,走进农圣文化交流中心、菜博会展区,了解现代农业技术,体验采摘乐趣,撰写农圣文化研究报告;在“盐圣”课程中,探访双王城盐业遗址群、山东菜央子盐场,调研卤水制盐技艺,绘制制盐流程图,为双王城海盐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建言献策;在“智圣”课程中,走访纪台镇东方村,参观东方朔墓与东方朔祠,体验东方庙会民俗,用直播形式宣传地域优秀传统文化。 打造“蔬菜大棚里的课堂”,营建沉浸式教学场景 “每名学生都是独特的星辰,多元教育才能让他们绽放不同光芒。”寿光市第一中学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才培养、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社团活动等多个维度发力,为学生搭建个性化成长平台,让“品学兼优、身心双健、特长显著、素质全面”的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学校立足县域资源,将生物、化学、信息技术等国家课程与寿光蔬菜大棚的真实场景对接,形成“人文+科技”融合的育人课程群。学生走进采摘园体验劳动乐趣,分享丰收喜悦,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农圣文化交流中心,参观农圣文化展馆,了解农圣文化的历史渊源、丰富内涵以及农圣文化的当代价值与寿光蔬菜、“寿光模式”之间的关系,实现了知识学习与价值教育的有机统一。通过“流程有序、环节有效、教学有法、堂堂有结、节节有评”的“五有高效课堂”,学校把蔬菜大棚转化为探究式学习场域,学生学习用传感器监测番茄光合速率,用编程控制水肥一体化设备,用经济学模型计算投入产出比,在“做中学、学中创”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构建“校园—田园—家园”育人链,让劳动实践润泽学生心田 校园是知识启蒙的“第一课堂”,田园是劳动实践的“第二课堂”,家园是习惯养成的“第三课堂”。寿光市第一中学以“校园—田园—家园”递进式联动为轴心,构建“三维三阶”劳动教育新模式。在校园,依托养成教育资源,开设智慧农场、AI实验室,让学生在编程、建模中设计“未来温室”,实现“知”的启蒙;在田园,依托“农圣”研学基地,带领学生走进蔬菜博览会、无土栽培示范园,亲手播种、灌溉、采摘,完成“行”的淬炼;在家园,依托“校家社”协同平台,开展“亲子共耕”“社区微农场”项目,把劳动成果端上家庭餐桌,达成“情”的升华。学校以“七色阳光”课程为经,以“四圣”研学旅行为纬,织就一张从课堂到田间、从个人到社会的劳动育人网,真正做到让劳动教育在校园生根、在田园开花、在家园结果,为新时代“五育”并举写下生动注脚。 厚植“三农”情怀,着力打造“爱农崇科”的育人生态 培养学生“知农爱农”的进取心态,是寿光市第一中学办学的一贯追求。学校紧扣“三农”主题,将国情与农情的通识知识融入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多种举措锤炼学生的兴农本领,尤其是加大特长生培养力度,为教育强国、农业强国建设筑牢人才根基。例如,创新名师大讲堂、周培优课堂等形式,实现多门学科的贯通培养。借助大数据为学生建立“个人成长档案”,量身定制培养计划,强化精准指导。在科技创新领域,寿光市第一中学取得了优异成绩。学校有16项创新成果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5名学生获“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二、三等奖,124项成果获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学校研发的采摘机器人,连续多届成为菜博会未来馆的“明星展品”;受邀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作《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型人才》典型发言,分享科技创新教育经验。学校获评“全国养成教育特色学校”“文学特长生培养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实验项目学校”“全国中小学阅读与写作示范学校”“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基地校”“创新教育后备人才实验校”“全国奥赛金牌学校”等,成为县域教育改革的先进典型。 每名学生都是星辰,每颗星辰皆有专属光芒,多元沃土方能滋养他们全面而有个性成长。当寿光市第一中学学生在智能温室里调试水和肥的比例时,他们操作的不仅是现代农业设备,更是在触摸中华农耕文明绵延五千年的脉搏。这所坚持“以农立人”的县域高中,通过躬身实践,为“乡村振兴,教育何为”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马汉武 冯永刚 徐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