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航空装备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急需大批既掌握先进热加工技术又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南昌航空大学自1952年建校以来,始终扎根江西航空产业沃土,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使命,创新构建“双主体、五融合、四结合、一贯穿”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为航空制造热加工和低空经济等领域培养输送了大批高层次技术人才。 “双主体”: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南昌航空大学紧紧围绕国家战略要求,针对航空热加工领域人才缺口,创新构建了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以联合培养研究生为核心,通过共建教学资源、共同指导学生、共研实践项目、共评育人成效,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设计到培养过程管理、研究生质量评价,形成校企深度参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闭环机制,实现人才培养各环节的协同联动。学校基于产出导向教育理念,结合专业特色与产教融合要求,构建涵盖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与职业道德素养的课程体系,推动课程结构从传统知识进阶型向综合能力提升型转变。同时,学校将各类工程案例、科研项目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与毕业论文选题,丰富协同育人教学资源,确保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精准性。组建校企混编导师团队,推动校企导师联合开展科研工作、协同指导学生,其中,企业导师全部参与学位论文指导工作。同步建立“课程成绩+项目成果+企业评估”的评价体系,由校企双方共同进行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通过明确权责分工、优化激励机制,有效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五融合、四结合”:能力导向,全方位培养人才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技术变革加速的背景下,南昌航空大学以“五融合”为抓手,构建“教—学—研—用”理论与实践贯通模式,即通过专业特色与行业需求、前沿技术与传统学科、实践教育与企业资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的深度融合,破解人才培养过程中产学研创融合不深的难题,进而实现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四结合”。学校聚焦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以科研项目为纽带,要求研究生全部参与科研项目,依托专业特色与行业需求、前沿技术与传统学科的融合实现“科教结合”,让学生在接触前沿科技中锤炼科研思维与创新能力;以企业研究生创新基地和工作站为平台,通过实践教育与企业资源融合实现“工学结合”,依托企业资源强化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大赛,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推动“学做结合”,通过实践检验知识、提升实操能力;通过课内与课外培养融合实现“内外结合”,统筹校内系统理论教育与校外实践锻炼,形成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贯穿”:思政引领,传承红色基因 南昌航空大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确立了“德优品正、业精致用、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学校立足江西红色沃土,以红色基因为根,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将思政元素融入全部课程和学术指导工作,构建了以“学术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并重”为主线,课内外交互、多层次递进,突出工程案例教学的课程体系,注重以“工程创新和工程实践”为核心的职业胜任能力培养。近3年,学校研究生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竞赛奖励121项,授权专利76件,发表论文265篇(其中,ESI全球Top1%高被引论文5篇,实现了学校航空装备制造领域高被引论文“零的突破”)。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水平。其中,80%的毕业生投身航空装备制造业,多名毕业生入职后即参与航空新装备研制生产的技术攻关,获得“质量标兵”“亮剑先锋”“芙蓉标兵”等荣誉称号;10%的毕业生进入“双一流”高校深造,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未来,南昌航空大学将继续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使命,以产教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以强大思政引领力赋能高校育人工作,厚植学生家国情怀,用差异化培养释放学生个体潜能,最终建成“国内一流、航空特色鲜明”的航空装备制造热加工人才培养高地,为航空装备制造业输送更多“信念坚定、技术精湛、勇于创新”的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南昌航空大学创新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为航空装备制造业输送了大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也为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姜丽红 张体明 侯育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