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化发展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变革机遇。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河北省职业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敏锐把握时代脉搏,将本校三位教授王金枝、李国新、欧阳少娟合著《河北历史人物数字思政教育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的理论成果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打造具有职教特色、地域特点的数字思政教育新格局。 燕赵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著作提出了“双螺旋结构”育人模型:以燕赵文化为经线,以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为纬线,通过二者的螺旋式交融,实现价值引领与审美陶冶的有机统一。这一理论创新不仅深化了地域文化育人的内涵理解,而且拓展了数字时代“思政+美育”的实践路径。 著作在方法论层面的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建立了燕赵历史人物精神特质的数字化提取标准,将“慷慨悲歌”的文化气质转化为育人元素;其次,设计了“虚实共生”的教育场景构建方法,通过数字技术弥合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距离;再其次,不仅将价值引导融入审美体验全过程,而且用艺术之美丰富思政课堂。这些方法论创新在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的应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验证,展现出一定的理论指导价值。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立足燕赵文化特色,深入实施该著作的理论成果,构建了“三融三化”的育人新模式:融合燕赵文化精神、融合数字技术手段、融合职业教育特色,实现教育资源数字化、教学过程审美化、教育评价智能化。学校重点打造了“燕赵风华”数字“思政+美育”平台,该平台包含三大特色板块:“慷慨悲歌”数字展馆通过动作捕捉和全息投影技术,生动再现蔺相如、魏征等燕赵历史人物的精神气概;“山海雄关”虚拟现实体验项目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山海关、碣石山等具有地域特色的长城文化底蕴;“匠心传承”数字工坊则展示了从古代匠人到现代工匠的精神传承。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学校创新开发了“燕赵文化数字传承”课程群。其中“燕赵历史人物匠魂录”课程指导学生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再现历史场景,与古代河北工匠进行虚拟对话,阐释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河北红色旅游数字导览”课程训练学生利用数字技术讲述燕赵红色历史人物故事,既培养了学生职业技能,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思政教育。这些课程采用模块化设计,灵活嵌入各专业教学中,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充分体现了著作中强调的“文化根脉”教育理念,使育人工作深深扎根于燕赵文化的沃土。 学校创新“虚实结合”思政实践教学模式,借鉴书中提出的“虚拟体验—现实践行”教育模式,设计了一系列特色实践活动。在虚拟端,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历史人物面临的选择困境;在现实端,学校组织学生走访历史人物故居、采访相关研究专家,并将实践成果数字化后反哺教学资源库。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思政实践教学覆盖面小、成本高的难题。 学校实施“数据驱动”的思政教育评价改革。应用书中提出的数字思政评价方法,建立了学生学习行为大数据分析系统。系统通过采集学生在数字平台上的学习轨迹,结合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其讨论内容的情感倾向和价值取向,为每名学生生成“思政素养数字画像”,实现个性化教育。一年来的实践数据显示,学生参与思政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47%,对地方历史人物的认知水平显著提升。 自应用该著作的理论以来,学校的思政教育呈现“三升一降”的良好态势:学生参与度提升,数字思政课程选课率增长65%;教育亲和力提升,92%的学生反馈“历史人物故事更生动,思政课不再枯燥”;实践转化率提升,学生自发组建“数字红色宣讲团”,在社区、中小学开展宣讲30余场;传统说教比例下降,教师逐步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学校“思政+文化+专业”的育人模式先后获评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全国职业院校典型案例、河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河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奖一等奖等。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的应用实践证明,数字技术让思政教育“活”了起来,本土文化让思政教育“近”了起来。未来,学校将持续探索数字思政的创新路径,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贡献力量。 (戴建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