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是2007年经云南省政府部门批准、2008年经国家教育部门正式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办学以来,学校成绩显著,先后获得“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云南省特色骨干高等职业院校”“云南省优质高等院校”“云南省民办教育优秀高等院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修德、志学、强能、致用”的校训精神,积极构建多元化“实景课堂”教学模式,将校园“实景课堂”打造成核心载体,充分利用校内党史学习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思奇哲学书苑等实践教育基地,精心打造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实景课堂,使其成为精神滋养、思想启迪与知识传承的活力源泉,持续彰显文化魅力,为思政教育注入强大动力。 立足基地建设场景 实景课堂多元化呈现 学校充分发挥党史学习馆的育人功能,精心打造红色专题课程,并运用专业多媒体设备,打造教学实践场景。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宣讲课程依托场馆资源,系统开展伟大建党精神、西柏坡精神、长征精神等多场专题宣讲,通过身临其境的场景化体验,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筑牢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激励学生以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实践教育微课。课程以“英雄、复兴、创新、信念”为核心关键词,生动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及其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通过开展场景化教学,助力学生汲取智慧和精神力量。 同时,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组织4个教研室依托4门思政课程,创新开展“讲源远流长五千年”“讲古惜今唱中华”“讲光辉岁月忆英烈”“讲国盛吾辈当更强”系列主题教育。通过理论讲授与“实景课堂”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达成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实践教学的育人目标。 以文化赋能思政课建设 文化传承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 学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为依托,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达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育人目标,实现文化传承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 学校通过创新开设品味人生(茶艺课)、博古陶艺(陶艺课)、指间艺术(面塑课)、锦绣中华(刺绣课)4门思政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生动展现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文化传承自觉与文化自信担当。同时,依托场馆资源优势,精心打造主题党日、联学共建、文化传承等特色活动,实现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技艺学习有机融合。学校还鼓励师生激发创新活力,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美学相融合,积极探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扎实推进“三全育人” 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 学校扎实推进“三全育人”,构建起系统完备、贯通衔接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专题化教学设计精准把握融合切入点,将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法治建设进程等核心主题,科学贯穿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教育阶段,形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格局,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筑牢坚实根基。 创新思政教育形式 开展场景化教学 学校创新思政教育形式,注重故事化表达、场景化呈现,通过鲜活的历史故事和沉浸式场景还原,激发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学习兴趣,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感染力、亲和力和实效性。通过模拟历史场景、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技能实训等多元形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显著提升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效。 同时,学校充分发挥云南省作为艾思奇故乡的地域优势,高标准建设云南高校首个集纪念、展览、育人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思奇哲学书苑”,有效拓宽了思政教育渠道,为大中小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教学场所;依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经典读物——《大众哲学》,围绕“智慧文化”课程主线开展场景化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关注“人生之谜”,深入探究事物本质与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将继续以“实景课堂”为引擎,深耕思政教育创新沃土。通过场景化、故事化、沉浸式教学模式创新,让思政课堂更具时代温度与育人厚度,助力青年学子在文化浸润中筑牢信仰根基,在实践淬炼中锤炼使命担当,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张勤 朱岚 赵舒然 李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