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校新风
2025-08-02 星期六
河南工业大学
创新驱动谋发展 科技兴粮显担当

  河南工业大学始建于1956年,由河南省政府部门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共建,是新中国首所粮食类本科高校,是一所因“粮”而立、缘“粮”而兴的高等学府。学校入围国家首批“2011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国家教育部门“高校学科领域优先发展”规划高校、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和河南省“双一流”创建高校。

  学校以特色骨干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为引领,布局粮油储藏与加工、粮食资源转化与利用、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与装备等六大优势学科,构建了集储运、加工、营养健康、装备、信息、管理于一体的粮油食品学科群,带动和辐射其他学科发展,全面推动“粮油储藏与加工+信息/人工智能/生物”交叉融合。

  激发内生动力

  构建科技创新新生态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学校将科技创新视为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不断优化科研管理、服务、保障和评价制度体系,充分激发教师的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学校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河南省“7+28+N”重点产业链群及“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进行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强化研究方向与关键科学问题的凝练,统筹部署科研任务,优化配置科技资源。

  学校实施《基础研究能力提升计划》和《“揭榜挂帅”科研项目实施计划》等举措,集中优势力量,在重大应用和产业前沿中凝练关键科学问题,扎实开展有组织的基础研究,以增强行业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能力。同时,施行《拓新团队管理办法》,鼓励跨学院、跨学科、跨领域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理顺团队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通过稳步推进“科研平台+团队+团队负责人”的新型科技创新模式,积极引导团队聚焦行业发展重大需求和“双一流”学科建设内涵。

  学校坚持将人才作为重要资源,实施人才强校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2024年,学校发布了《人才培育工作方案》《关于加强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实施“拓新人才培育计划”,逐步构建起定位明确、层次清晰、注重实效的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体系。

  聚焦国家战略

  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

  学校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提升平台载体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度。学校牵头建设了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参与建设了粮食储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持续提升服务国家粮食安全重大战略需求和河南万亿级现代食品产业集群的科技支撑能力。

  深化产学研融合

  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为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学校成立了产业技术研究院,专职负责科技成果转化与校企合作等工作。学校修订了《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让转移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比例和贡献评价,营造良好的产学研服务及成果转化氛围。此外,学校还优化了校地、校企合作机制,积极宣传国家鼓励企业投入基础研究、融入“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等政策,共同践行“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的科技创新模式。

  服务科技兴粮

  彰显责任担当

  学校坚持特色发展,长期致力于粮食产后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在粮食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粮食储藏与流通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截至目前,学校在粮食领域已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12项。其中,“粮食储备‘四合一’新技术”与“国家粮仓基本理论及关键技术”等成果的推广应用,助力我国粮食储藏周期内综合损耗率控制在1%以内。同时,“大豆磷脂生产关键技术”的推广打破了国外技术壁垒,使同类进口产品的市场价格显著降低。全国70%以上的大中型小麦加工企业、90%的大豆磷脂加工企业、50%左右的大中型植物油加工企业,均采用了河南工业大学研发的先进生产技术与工艺。

  学校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与行业头部企业的合作交流,与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共建4个产业研究院、136个校企研发中心。近年来,学校主持和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300余项,作为主体力量参与构建了我国粮食行业标准体系。

  面向未来,河南工业大学将继续优化科研管理制度和服务保障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与产业融合,抢抓发展机遇,不断探索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工业大学科技创新发展新路径,为粮食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河南工大”力量。(白艳红 赵仁勇 庞瑞 王明旭)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03创新驱动谋发展 科技兴粮显担当 白艳红 赵仁勇 庞瑞 王明旭2025-08-02 河南工业大学 2 2025年08月0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