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改风采
2025-07-16 星期三
西昌学院
创新音乐教育模式 培养应用型人才

  西昌学院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全面推进音乐教育转型发展,努力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音乐人才,为推动地方文化事业和音乐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强化演出实践

  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音乐艺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情感共鸣的方式触动人们的心灵。西昌学院始终秉持“以美育人、以乐润心”的教学理念,围绕音乐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深化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提高其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举办“非遗音乐文化进高校”展演活动,以音乐语言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无限魅力,在美育中陶冶情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举办“歌词创作”及“西昌原创歌曲赏析”讲座,邀请校友李飞结合《爱在城北》《蓝花楹》等原创歌曲,具体讲解歌词的定义、歌词的要素、诗与歌词的区别、创作的方法经验等,开阔学生视野,陶冶艺术情操。承办“青春无毒 喜迎大运”禁毒文艺宣传巡回演出,以音乐剧的形式开展防范新型毒品知识主题宣传活动,全面加深师生对毒品及其危害性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为进一步突出音乐专业特点,西昌学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汲取专业音乐学院办学经验,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以毕业音乐会为载体,将教学场地延伸至舞台之上,以“演”促“教”,将实践教学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融为一体,同时引导学生加强专业认知,提升综合素养,以此推动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开展2016级音乐学班级音乐会,演奏《彩云追月》《夜曲》《黑键》《前奏曲》等多首经典音乐作品,以优美的旋律、抒情的歌声为大家带来一场独特的艺术盛宴,提升学生从理论学习向实践产出的能力。举办“李孝敬师生爱国主题教育音乐会”,用音乐的形式传递思政教育内容,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

  强化价值引领

  厚植应用型人才发展根基

  随着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西昌学院音乐教育逐渐从单纯的技能传授转向了审美能力的培养。学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音乐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抽象的思政知识转化为可听、可视、可感的音乐文化体验,构建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塑造的育人闭环,通过视听记忆、情感共鸣、理性认知三重渗透,让思政教育从入眼、入耳到入脑、入心,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是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在打造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制作精良、党员欢迎的精品党课上下功夫,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学习实践新成效转化为引领学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新动能。充分运用凉山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以“小切口”讲好“大道理”,打造音乐党课“经典红歌中的党史”,以《祖国不会忘记》《走向复兴》等红色经典歌曲为载体,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走过的艰难历程,引导学生自觉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此外,学校邀请西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曾贤开展“听长征组歌,悟长征精神”主题党课,打破传统理论教学模式,通过悠扬、动听、激昂的经典歌曲,以讲演结合的创新方式,激发师生传承长征精神的使命感。

  二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多元化的音乐活动为依托,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主动探索音乐的奥秘,从而实现全面发展。例如,开展“美育云端课堂”线上学习活动,以优质的音乐、戏曲等文化艺术作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深刻体悟艺术的魅力与祖国的强大,丰富精神生活,提高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坚持以赛代练

  锤炼扎实基本功

  西昌学院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研,逐步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承与创新互促进、技能与素质共提升的育人模式。学生通过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的不断锤炼,不断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举办“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爱国主义歌曲比赛”,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展现学校学子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承办“一二·九”合唱比赛,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进一步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艺术的熏陶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素养。

  同时,西昌学院高度重视比赛指导和支持工作,以期为参赛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保障。例如,邀请校外专家为学生备赛提供有效指导,在深入了解学生专业基础和技能掌握情况的基础上,针对比赛的各项要求,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技巧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为学生传授实用的训练方法和应对策略,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为其参加专业比赛打下了坚实基础。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提升办学水平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下,西昌学院积极创新音乐教育模式,坚持开放办学理念,将教育视野拓展至更广阔的天地,让学生能够明确市场发展趋势,接触到前沿的音乐技术,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校企、校地、校际合作,构建合作育人的音乐教育模式。

  一是邀请名师到校指导教学,提升音乐教育品质。开展雅隆·罗森道尔钢琴大师课,结合学院师生代表演奏的作品,从音乐风格、和声织体、旋律主题动机等方面开展“一对一”指导,并针对学生演奏中出现的问题,边示范边讲解,从重量如何转移,手指、手掌、手腕、手臂和身体如何配合,以及触键和踏板的使用等方面提出问题解决方法,进一步加深学院师生对经典音乐作品的理解,有效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邀请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原音乐教育学院院长、教授辛笛开展“应用钢琴教学法”专题讲座,聚焦新时代钢琴教育价值取向与发展趋势,结合丰富的教改经验,邀请学院师生进行教学实践互动,体验“八先八后”理念,讲解13个教学模块教材编写思路,为师生带来全新的钢琴教育理念与方法,打开了其钢琴学习思路,促进钢琴专业创新教学、优化课程,从而助力音乐教学改革。邀请大连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金普学者杨曦帆开展“藏彝走廊音乐文化的研究与反思”主题讲学,对藏彝走廊文化区域的乐舞类型进行深入剖析,勾勒出丰富的音乐文化图景,引导师生关注文化背后的历史与社会根基,提高学生传承、研究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

  二是紧抓新时代发展机遇,牢牢扎根本土,挖掘攀西特色资源,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就业工作、展演交流等方面与兄弟院校、企事业单位等加强交流合作,培养在社会中具备较强竞争力的艺术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例如,在学术方面加强与四川省钢琴学会的合作,共建“西昌学院艺术学院学术基地”,发挥双方优势,共同为艺术学院学科发展提供助力;举办“艺术学院专场招聘会”,邀请西昌、成都等地的10多家企业入校开展招聘宣讲,帮助学生明确当前的就业形势,拓宽其就业渠道,促进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坚持展演支教

  传播新时代文化艺术

  社会实践是西昌学院培养应用型音乐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教育的有机延伸与有效补充,为学生搭建了一座通往广阔社会的桥梁,使他们得以深入接触社会现实与民间风貌,在实践中深化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结合美育使命与学院的专业特色传承既往优秀经验,在艺术支教、艺术惠民、艺术调研等社会实践中培养青年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一是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推进美育普及。“文化艺术服务”社会实践小分队前往西昌香城学校,开展以“播撒艺术种子 启迪孩子心灵”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小学生唱歌、画画,给孩子带来艺术的熏陶,为小学生的假期生活增添快乐。

  二是开展“高雅艺术进万家”活动,实现美美与共。“大凉山红色戏剧”小分队、“红歌传党史”等实践团奔赴凉山喜德县、冕宁县周边地区,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戏剧表演、入户调查、入校互动、红歌传唱等形式,结合学生专业特长,让党的二十大精神飞入千家万户,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公益团队“凡剧社”至冕宁县开展文化下乡演出,运用独创的“拼装剧”模式,将四川省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大型川剧音乐剧《乡村好声音》带到田间地头,深入推进传统民风、乡风文明建设,用实际行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合唱团应邀参加 “凉山交响乐团惠民音乐会”特别演出——“英烈安魂曲”活动,以《赴汤蹈火》《我要为你唱支歌》《祖国不会忘记》3首歌曲,展现消防队员逆火而行的坚毅、赴汤蹈火的无畏、誓死履行神圣责任的崇高精神,用艺术传承精神,展现新时代西昌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三是开展“高雅艺术进调研”活动,共寻中华文化之根。西昌学院参加由四川省工艺美术学会和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共同发起的“振兴传统工艺四川高校联盟会议暨四川省工艺学会常务理事扩大会”,加入“振兴传统工艺四川高校联盟”,充分发挥高等艺术院校在振兴传统工艺过程中的传承、引领和创新作用,与西部传统工艺大师强强联合,为传统手工艺的振兴培养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未来,西昌学院将继续秉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始终把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放在首位,积极推进音乐教育改革,不断探索音乐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改革的具体路径,拓展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学生校内、校外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断提升音乐人才培养质量,为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奋斗。 

  (袁艳)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4创新音乐教育模式 培养应用型人才 袁艳2025-07-16 西昌学院 2 2025年07月1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