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充分利用数智技术,推动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改革创新,这是长春光华学院创新创业学院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满足社会对创新引领型人才的需求,学院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聚焦人才培养质量,数智赋能校企对接与创业支持平台建设,有效促进校企有机联动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数智赋能“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以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为抓手,开展系列实践探索;数智赋能教师团队素养提升,以创新创业虚拟教研室、工作坊为抓手,搭建数智师资培训平台。秉承“科研引领教学,数智赋能教改”的理念,依托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教育数字化专项“数字赋能吉林省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路径研究”和2024年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项目“数智赋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以数智化课程改革为抓手,探寻专创融合路径。 以上课题选取吉林省内多所应用型高校进行调研,发现其专创融合模式如下:全面普及式,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型创新创业课程,目前覆盖率尚未实现全覆盖;定向融入式,例如,某大学的“AI(人工智能)安全”课程将专业技术与创新创业要素有机结合,但此类课程占比较小;集中强化式,通过竞赛、项目等短期强化训练,但活动宣传不足;重点培育式,针对优质项目的孵化支持,但缺乏持续跟踪机制。这些模式在数智化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调查效度分析显示,数智技术与内容融合处于初级阶段。 学院“创新创业”课程改革紧随2022年大语言模型初创大潮,依据自身资源条件,探索AI数智赋能教学模式,微观上及时总结、整理“大模型国内公众号版使用技巧”“VLOOKUP过程考核记录指南”“DeepSeek(深度求索)从入门到精通”“AI+科研”“AI+教学”等相关内容,通过虚拟教研室、创新创业工坊等形式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有效支撑,起到以点带线的作用。宏观上依托商学院、电气信息学院优势专业,开展科研驱动、数字赋能课训赛创专创融合路径研究实践,以线带面形成数智化赋能的创新创业教育育人体系。 数字赋能专创融合的现实困境与破局之路 (一)核心问题诊断 基于吉林省多所应用型高校调研数据与SPSS分析,学院发现当前数字赋能专创融合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维度:一是主体能力断层。在教师层面,仅掌握基础数字工具运用方法,熟练度较低;在学生层面,缺乏数字工具支持,参与度受限;在企业层面,数据共享率低。二是载体功能缺失。课程载体跨学科协作困难,平台载体使用率低,竞赛载体与教学活动衔接度不足。三是机制保障薄弱。经费机制依赖学校自筹,评价机制呼吁政策支持,协同机制数据共享率不足,行政流程耗时多。 创新创业学院通过对回收的调查问卷效度进行分析,认为专创融合的困境归因有三:一是技术应用浅表化,数字技术多停留在工具层面,未能深度重构教学流程。二是系统整合不足,各要素呈碎片化分布,如课程资源建设与平台功能未能形成闭环。三是数字鸿沟显著,年龄、院校类型间差异明显。高职院校数字平台缺失率显著高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中高龄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慢,成为制约专创融合的主要因素。 (二)探寻数智赋能破局之路 长春光华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建设多元协同平台,整合碎片化资源,形成政校企数智化联合培养学生闭环;践行“数智赋能、科研驱动专业建设和专创融合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开展科研反哺教学和数智化教学改革专项实践;建设数智化师资培训平台,形成了教学“老带新”“专带创”、数智赋能“新助老”“创辅专”的交叉学科师资团队融合互助氛围。深入推进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是形成了以数智赋能为亮点的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路径研究实践成果。 探寻数字赋能专创融合路径 (一)建设多元协同平台 一是政校企数据互通平台。创新创业学院整合政府部门“数字吉林”公共服务数据,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并与蛟河、通化等地联合建设“乡村振兴产业服务中心”“乡村振兴产业学院”“文化创意产业服务中心”“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数字经济产业研究院”等机构,旨在实现高校人才专业创新融合转化,助力乡村振兴。对接长春大正博凯汽车设备有限公司等本土企业真实项目库,实现校企“数据共享”,与企业共建用友ERP实验班、金蝶数智人才培养基地、ACCA国际注册会计师微专业实验班、跨境电商产学研基地平台,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二是智能化教学平台。依托学银在线平台,开发“专业+创新创业”数字课程群;依托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在数学、物理学、经济学、计算机、人工智能、教育学等学科嵌入AI助教系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群建立虚实结合的“数字沙盘”,专创融合项目孵化周期缩短30%。三是成果转化平台。“数智控制与工程”学科群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吉林省地方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为任务,聚焦智能制造及农业检测与控制系统研发,着力解决涵盖汽车及工业零部件检测、智慧农业等技术难点问题。“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播”学科群立足吉林本土,以振兴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深入挖掘、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积极推动文化发展与交流,助力吉林省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较早联合吉林省头部专业带头人开展区块链技术及应用探讨,赋能从“课程作业”到“商业落地”的全链条发展,解决44.83%评价机制缺失问题。 (二)分层分类进行人才培养 一是学生分层培养。学生分层培养,通识课以奠定数字素养基础为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智能工具应用技能,覆盖全体学生;专业课聚焦技术融合创新,提出数据分析与VR开发的数字技能要求,主要覆盖理工科学生;专创融合课则致力于数字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技能,覆盖商科跨学科学生。二是师资三维提升。在技术维度,创新创业学院拟定“教师数字教学通用能力”认证标准,通过教培中心开展AI赋能实战营,集中提升教师数智素养;在教学维度,依托创新创业虚拟教研室、创新创业工坊、数智师培平台,开展数智赋能专创融合教改活动,破解较为棘手的跨学科协作难题;在实践维度,实施“企业导师在线孵化”,提高企业导师参与度。 (三)数字生态体系营造 一是智慧学习空间。建设智慧教室,开展3D/VR/AR创新应用实践,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3D/VR/AR数字化虚拟仿真主题赛项总决赛三等奖;打造“24小时电商创客空间”,满足学生的工具需求。二是数字文化培育。举办“科技创新月”活动,营造数智赋能专创融合环境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综合素质;依托创新创业赛训社团,建立“数智学习共同体”“数字学科竞赛选拔平台”“金奖案例库”,跨专业培育非正式学习组织,孵化创新创业项目。三是评价体系重构。引入“数字赋能指数”,涵盖平台活跃度、成果转化率等,对“有价值的失败”给予学分认定,激发学生创新的勇气。 (刘晓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