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学前周刊·保教
2025-07-06 星期日
构建“一中心五驱动”中医学专业教学模式
——长沙医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随着医学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型,中医药的理念与现代健康需求高度契合,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补充。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高校中医教学是传承这一文化遗产的核心途径。长沙医学院中医学院紧密围绕新医科建设要求与大健康理念,构建“一中心五驱动”中医学专业教学模式,培养既深谙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技能,又能适应新医科发展,具备大健康思维的复合型中医人才。经过多年探索,已形成一套成熟且极具推广价值的教学体系,为中医学教育改革和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思政引领 筑牢精神根基

  学院将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抓手,将中医医德规范、古代医家济世惠民的大医精神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德行和素养。通过专题式、情境式、体验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结合地域红色资源特色,组织学生参加红色研学活动,将红色文化元素与中医文化传承相结合,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将革命先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与中医“大医精诚”的职业精神相结合,在学习和工作中践行医者使命。

  结果导向 重塑课程体系

  学院定期开展对中医医疗市场的动态调研,收集对中医人才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等的要求,作为调整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邀请权威专家、企业高管、资深医师围绕中医行业的发展趋势、新技术应用以及需求变化等展开研讨,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紧跟时代步伐和行业需求。将中医经典课程与前沿学科有机融合,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打造中医智能诊断、中医健康管理大数据分析等特色课程,增强课程间的协同性与实用性。提高实践课程占比,开设大健康服务实践课程,提升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多元互动 激发教学活力

  学院建立涵盖新医科与大健康领域的案例库,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培养临床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以新医科和大健康领域的实际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项目。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团队协作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与创新潜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搭建线上教学平台,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开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将新医科的前沿研究成果与大健康产业的动态信息融入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时间与空间,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

  协同发力 完善实践教学

  学院拓展合作网络,丰富实践资源,积极推进实践育人体系的搭建。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明确目标、内容和要求,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安排学生参与临床和大健康服务实践活动,通过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升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加强与附属医院、大健康企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的合作,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临床与大健康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积累经验,提升实践能力。

  多措并举 强化师资队伍

  学院致力于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注重引进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和丰富临床经验的高层次人才,将前沿的学术理念和临床技术带入课堂,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研讨会和培训班,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支持教师申报临床科研项目,探索新方法、新技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培训与教学竞赛,培养跨学科教学思维。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将教师在教学改革、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成果纳入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 创新评价机制

  学院结合中医特色,创新评价方式,构建涵盖学习过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职业素养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结合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参与度、实践项目完成情况等指标,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增加实践能力的比重,对学生的临床技能操作、大健康服务项目实践、新医科创新项目等进行重点考核。推行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引入企业和行业专家的评价,从不同角度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准确的反馈和指导。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潜能。

  未来,学院将继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培养具有系统中医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将教学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为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刘美平 李芳 初晓 吴曙琳)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学前周刊·保教 03构建“一中心五驱动”中医学专业教学模式 刘美平 李芳 初晓 吴曙琳2025-07-06 ——长沙医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2 2025年07月0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