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3 星期四
深耕廿载铸模式 六步导学启新篇
——桂林市第十八中学“导学议评练悟”六步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在八桂大地的教育热土上,桂林市第十八中学深耕课堂改革二十年,凭借“导学议评练悟”六步教学模式,实现了从传统课堂向生本课堂的深度转型,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核心素养与创新能力,更构建起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该成果荣获桂林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廿年磨砺

  从理念到模式的系统构建

  学校在广西模范教师、首届广西教学名师、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易斌的领衔下组建核心团队,锚定改革方向。团队依托20余项国家和省市级课题研究,联合26名教师开展覆盖16所学校、3600份问卷、196场深度访谈、200余节课堂观察的深度调研。

  基于扎实的实证研究,团队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将课堂解构为“导”引目标、“学”促自主、“议”启思维、“评”明逻辑、“练”固成效、“悟”建体系六个有机环节,构建“预学、研学、展学、评学、用学、创学”六环生本课堂模型,推动课堂中心从“教”向“学”转变。历经12个实验班六轮对照实验、52次“六步导学”赛课打磨、5次模式核心迭代,模式从1.0版升级成6.0版(导学议评练悟)。其核心价值在于三大破局:以“导学议”打破单向灌输,以深度“议评”发展高阶思维,以精心设计的三级梯度任务链激活学生创新潜能。

  学生成长

  核心素养与创新能力双丰收

  该模式在“议”与“悟”环节的有效引导下,课堂深度思维发言比例从改革前的约10%跃升至40%以上。经TTCT(托兰斯创造性思维)量表科学测评,学生整体创新能力提升达36%。学生们展现出更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更富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能力,思维的深度、广度与独特性显著增强。

  经对照实验显示,践行该模式的班级数学平均分提升约8.5分。近6年,4个实践校的学生获得国家奥赛1金3银2铜,6人入选省队,42人获得省级一等奖,学生的成长轨迹生动印证了“课堂奠基—拓展育能—项目拔尖”三阶贯通培养体系的有效性。

  教师提升

  从个体优秀到共同体卓越

  模式催生了一个高水平、研究型的优秀教师共同体。在“六步导学”模式的研、磨、践过程中,教师队伍实现了质的飞跃:累计孵化出正高级/特级教师9名、广西教学名师2名,市学科带头人16名。

  依托该模式,秦芳军、郝圆等教师的教学案例在全国赛课中荣获一等奖6项,省级一等奖15项。团队在实践中形成了“课堂实践—理论凝练—成果转化”的良性研教生态,出版专著8部,在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108篇。同时,开发校本课程6门,精心设计导学案模板186套,构建了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校本资源库。团队成员李娟的感悟代表了成长心声:“‘六步导学’让我的课堂从随意走向科学系统,学生互动效率提升了三倍。”

  区域辐射

  从一校创新到多校共进

  学校的改革成果已超越校园,被确立为广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示范。通过“联盟送教”等机制,成果有效辐射至灌阳县高级中学等28所学校,形成了“一校创新、多校共进”的区域教研共同体,显著提升了区域整体教育质量。

  该模式通过6次全国性教学研讨会、43场省市级教研活动等高端平台广泛传播,其系统性、操作性和显著成效,为全国尤其西部地区学校的数学乃至其他学科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桂林范式”。

  智慧赋能

  AI融合与跨学科创研

  面向未来,团队已启动7.0版本的升级,着力点在于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与跨学科创新。计划升级“智能学伴”系统,借助AI赋能,构建“学情诊断—资源精准推送—效果智能评估”的闭环,开发AI动态学情图谱,实现对学生的实时认知负荷监测与个性化干预。同时,创建“项目创新实验室”,融合数学建模,打破学科壁垒,设计“基础夯实—能力迁移—创新研究”三级进阶任务链。还将搭建虚拟教研“元宇宙”平台,促进跨地域教师协同备课与研修,目标是在未来三年培养50名具备跨学科指导能力的复合型导师。

  深耕不辍

  为教育未来筑基

  从1.0版本的初步探索到如今7.0版本的智能前瞻,“导学议评练悟”模式的20年迭代之路深刻印证“课堂革命需静待花开”。展望新征程,桂林市第十八中学团队将坚定深耕课堂改革“试验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深水区”,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易斌 秦芳军 李娟 郝圆)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展台 12深耕廿载铸模式 六步导学启新篇 易斌 秦芳军 李娟 郝圆2025-07-03 ——桂林市第十八中学“导学议评练悟”六步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2 2025年07月0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