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8 星期三
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
创新构建外语专业思政育人模式

  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依托2025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智库研究专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形象国际传播的河南话语实践”和2024年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翻译基础理论与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深入探索河南地方话语国际传播的实践路径,创新构建外语专业思政育人模式。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视域下,外语专业思政育人机制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每一门外语课程都具备思政育人功能;在实践环节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将爱国主义精神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政育人机制始终以提升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为核心目标,同步加强教师的国际传播能力,注重服务地方话语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将中原历史文化融入外语专业思政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高度重视地方话语的融入,将中原历史文化与区域公共政策内容有机结合,推动外语专业思政课程的本土化创新。学院开设了中原历史文化翻译、河南省公共政策翻译等方向课程,系统推进地方文化与外语学科的深度融合。同时,依托“河南省中原文化与公共政策翻译研究院”,不断提升对中原文化特色和地方公共政策话语的研究及翻译能力,为地方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学术支撑。

  在教材建设和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学院积极推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三进”工作,引导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同时,深入理解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此外,郑州大学与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研究院签署协议,共建“中原文化与外交话语翻译传播基地”,培养既了解中国国情、熟悉中原地方话语,又具备国际传播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在学科交叉与学术创新方面,学院跨学科组建数字人文团队,成立郑州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积极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地方文化资源的外语传播,拓展外语教育与地方文化、公共政策的融合路径。

  依托中原历史文化建立国际传播实践基地

  学院以地方文化资源为依托,积极探索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与实践新模式。为推进中原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学院主办了“首届河南省中原文化国际传播与国际化语言能力建设研讨会”,汇聚了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地方文化对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路径。

  依托国家教育部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学院面向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辅修班”,并充分利用小学期举办“国际组织工作坊”,为学生搭建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并重的综合平台。每年有近百名研究生在河南博物院等校外实习基地开展线上线下实习,显著提升了专业素养与国际视野。多名研究生因在“翻译河南”项目中的优异表现荣获河南省“翻译河南”优秀成果奖。

  在办学特色方面,学院突出“外语+国际关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设立“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英才班,面向学生举办国际组织实习宣讲会、专题讲座及实地考察等多样化活动,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申请国际组织实习岗位,夯实其在国际关系、全球治理等领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切实提升跨文化交流水平和拓宽全球视野。近年来,学院已陆续选派多名学生参与国际组织实习,为服务地方话语国际传播及国家高端外语人才储备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院高度重视实践赋能,积极与国际组织、地方政府部门及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国际组织实习实训、“就业大作战实训”、高管大讲堂等多元化活动,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实践平台,丰富其学习方式和成长路径。在学院的引领指导下,学生踊跃参与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不断提升。此外,学院还定期组织团队项目、模拟联合国等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与领导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同时,学院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办公室(中国·北京)项目北方区域协同中心(郑州),对国际组织实习情况开展专项调研,参与“郑州大学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与实践基地”挂牌仪式,为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与实践提供了坚实保障和有力支撑。

  培养外语专业学生河南地方话语国际传播能力

  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高度重视外语专业学生河南地方话语国际传播能力的培养,通过打造特色党建品牌“译桥飞架中外”,形成了“异语同声”“剧说党建”“党建译展”三大特色项目,推动党建工作与专业建设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传播素养和实践能力。以“译桥飞架中外”党建品牌为依托,深入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通过线上推送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61期,举办以毛泽东诗词为主题的中、英、俄、日、德多语种书法大赛,将党建特色、专业发展和学生能力提升有机结合,拓展了党史学习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与深度。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成长需求,学院陆续开展了“身临其境学党史”、“异语同声 声诵百年”外院好声音大赛、“学党史 讲故事”大赛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历史认同与文化自信。

  学院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依托微信公众号“ZZU外院微讯”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开设“钟楼晨读”“共上党史课 献礼100年”“异语同声”等党史学习专栏,带领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学习党史知识。

  在加强网络育人和家校沟通方面,学院持续优化“外院微讯”平台,开设“身边的榜样”“成长之路”“ZZU时光机”“同读一本书”“春风化雨”“微讯夜谈”等特色栏目,持续推送精品原创内容,讲述学院师生、校友的成长故事,关注学生在专业学习、生涯规划、就业创业、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现实需求,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家校协同育人的作用。目前,平台累计订阅用户超过6000人,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与高规格涉外志愿服务活动。近年来,已累计选派数百名本科生和研究生,服务于第三届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论坛、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第十四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牵手中亚相约河南—中国·中亚地方经贸合作论坛等重大国际性活动,承担资料翻译、外宾接待、会务服务等多项工作,表现突出,广受主办方好评。通过翻译、交流、志愿服务等多元实践,切实提升了语言能力、综合素质和国际传播能力,积极讲好中国故事、河南故事,为地方话语走向国际舞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提升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与国际传播能力

  学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和国际传播能力提升,持续深入开展“三全育人”工作。定期举办“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大赛”,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激励教师创新课程思政方法与路径。重视教材建设和教学研究,鼓励教师编写高水平教材和发表高质量教研论文,推动教学与教研的良性互动,全面提升教学水平与学科影响力。

  在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方面,学院积极组织教师参与“翻译河南”工程,圆满完成“中华源·河南故事”系列丛书多个分卷的翻译任务,如《文物》《黄河文化》《脱贫攻坚》等。学院与焦裕禄干部学院、焦裕禄纪念园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进焦裕禄精神对外传播工作,出版了《焦裕禄·英文卷》,完成了《焦裕禄·法语卷》的翻译工作,并承担了《焦裕禄故事》和《焦裕禄精神传播记》的翻译任务。

  与此同时,学院与河南国际传播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持续推动地方文化国际传播。学院专家团队牵头制定了河南省公共服务领域外语标识语译写规范,完成《河南省国际交往常用英文译写手册》的编写,以及“河南地方特色文化对外翻译标准化术语库”项目。多名教师入选河南省高级翻译人才库,教师在河南省政府部门主办的大型涉外活动中表现突出,获得书面表扬。

  此外,学院还积极服务国家外交事业,选派教师赴驻外使馆任职,参与河南省援外医疗队并承担外语培训任务,为提升河南省对外交流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持。

  学院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组织排练多语种版《国际歌》大合唱,在学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汇演中获奖。俄日德法教工党支部顺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门“全国高校党建样板支部”验收,进一步夯实了党建基础。英语系教工党支部申报的“中国共产党形象国际传播研究”获批郑州大学党建研究中心招标项目,学院党委被推荐申报河南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科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

  在党建品牌建设方面,学院以申报郑州大学“党建工作标杆院系”为契机,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深入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扎实推进“对标争先”建设计划。通过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有效推动了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国际传播能力的协同提升,为河南地方话语的国际传播和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李文竞)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08创新构建外语专业思政育人模式 李文竞2025-05-28 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 2 2025年05月2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