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1985年。四十载春华秋实,学院始终坚守“立足内蒙古,面向‘三农’”的办学初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构建起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体、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引领、联动中职教育的“专—本—硕”全层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学院坚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伊利集团等4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形成“一系一产业学院”的产教融合格局。学院始终以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积极探索和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已为国家和自治区输送4万余名高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近年来,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促进学院师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持续巩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聚焦主线,夯实“三项建设”,强化政治引领 学院党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通过加强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构建起政治引领的坚实框架。 强化组织建设,筑牢政治根基。学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各级党组织重要议事日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党建考核指标体系及日常监督执纪范畴,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统战部门牵头协调、各部门协同联动、全院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制定《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全面深入持久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施方案(2021—2025年)》及《中共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具体措施》,明确工作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确保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深化思想建设,凝聚共识力量。充分发挥自治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名师工作室、新时代大学生文明实践服务总队、自治区教育系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的引领作用,通过专题讲座、研讨会、培训班等形式,引导师生深刻领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以“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学院官网开设专题专栏,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多家权威媒体对学院工作成果进行广泛报道,进一步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完善制度建设,健全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制度体系,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构建定期检查、评估、考核机制,将工作成效纳入党建工作考核和年度考核评价体系,与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挂钩,确保工作落地见效。通过制度保障,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落实主线,实施“三个着力”,深化思想引领 学院党委以自治区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为依托,着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推进课程思政改革、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氛围,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着力加强思政课主渠道建设。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金课”,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我来讲”“思政课我来讲”等教学环节,该课程荣获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精品示范微课”二等奖、三等奖。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精品课程资源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课程的感染力。承办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北京大学—内蒙古自治区)集体备课云上大练兵活动,形成示范效应。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研联动,开展理论研究,教师发表10余篇学术论文,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着力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成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学科专业建设、党建思政、意识形态等工作深度融合。组建跨学科教师团队,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加强教师培训,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在开齐7门思政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立体化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打造全维式课程体系,形成完整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着力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氛围。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我来讲”等活动促进学院学生互动交流,增强文化认同;利用“思政课我来讲”微视频展示鼓励学生分享民族团结进步实践见闻,营造浸润式教育环境。结合“五史”教学资源开展现场教学与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加强国家认同教育,增强学院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此外,学院还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发展规划,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整合校内外资源,联合兄弟院校、研究机构开展合作,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育人共同体,确保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贯彻主线,发挥“三项优势”,提升实践成效 学院充分发挥基地载体、学科专业、科技创新优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转化为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行动。 发挥基地载体优势,深化实践育人。通过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积极发挥“齐心协力建包钢”展陈馆、土右旗王老太太故居等校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的载体优势,积极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蒙古实践,引导师生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年来,学院组织思政课教师赴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民族文化宫、北京蒙藏学校旧址、红旗渠干部学院、百色起义纪念馆、东兴京族博物馆、广西大学、安徽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等多地开展实践研修活动10次。通过实地参观学习,教师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为更好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作为“马球”和“马术”自治区级非遗保护单位,学院大力传播北疆文化,弘扬蒙古马精神,教育引领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通过举办马球、马术比赛和展览等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师生对北疆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服务自治区发展。聚焦服务自治区办好两件大事和持续推进“六个工程”,学院制定《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具体工作措施》,从提升服务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科技支撑能力、提升服务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能力、提升服务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能力等方面推动落实。学院依托“碳中和背景下内蒙古沿黄区保护性耕作技术”项目,通过免耕播种、秸秆覆盖修复沿黄灌区土壤2.1万亩,年固碳1.5万吨;依托“黄河流域苜蓿地下滴灌节水提质高抗堵关键技术”项目,破解节水抗堵难题,粗蛋白含量达24.31%。学院通过这两项自治区科技部门重点研发项目,赋能黄河流域生态农牧业建设,助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助力乡村振兴。“十四五”期间,学院获批并建设5个国家级别“科技小院”,为自治区农牧业产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撑。依托3个国家级别基地,学院开展了“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耕耘者振兴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乡村振兴农牧民致富带头人”等45个培训项目(260余期),完成2.4万余人次培训任务,到账培训资金2550万元。通过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学院为自治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持。学院教师深入农村牧区开展技术服务和培训活动,帮助农牧民提高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同时,学院还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模式,促进农牧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持续发力,构建“大思政”格局,提升育人质量 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持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将继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通过加强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取得实效。同时,学院还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为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学院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加强与企业的深度交流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通过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基地和研发中心等方式,为师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岗位。这既符合国家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导向,也是学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学院将继续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提高学院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通过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等方式,推动学院在农牧业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同时,学院还将加强人才培养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服务自治区发展大局。学院将继续服务自治区发展大局,为自治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等方式,积极参与自治区重大战略和项目的实施工作。同时,学院还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为自治区农牧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积极响应国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号召。 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提升学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水平和服务自治区发展大局的能力水平,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韩瑞平 那森巴雅尔)
|